光泽道中纪事

西来一水白练白,界破两山立其侧。

两侧之山草树平,北侧之山石崖逼。

我爱崖面平如掌,驻马磨崖写遗响。

苍苔磨尽见石骨,隐隐古字石崖上。

蛇虫缺裂蛟鼍断,欲读不成心眼乱。

细寻体制何代书,彷佛八分兼小篆。

秦欤汉欤此荒服,何有此字在我目。

无乃唐末五代人,学得李蔡步其躅。

四百年来已如此,天地无穷会更纪。

凄凉往事不胜悲,且抱戎籍去综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光泽道中的所见所感,以山水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西来一水白练白”,以“白练”比喻流水,形象地描绘出水流清澈、蜿蜒而来的景象。接着,“界破两山立其侧”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山与水相映成趣的画面,山峰矗立于水边,形成鲜明对比。

“两侧之山草树平,北侧之山石崖逼”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的形态,一侧山势平缓,绿树覆盖;另一侧则岩石峭壁,险峻异常。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爱崖面平如掌,驻马磨崖写遗响”表达了诗人对岩石表面平整如掌的喜爱之情,他停下马匹,在岩石上刻画,留下自己的痕迹,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过去的声音。

“苍苔磨尽见石骨,隐隐古字石崖上”描述了在苍苔磨蚀下,岩石露出了坚硬的骨质,上面隐约可见古代的文字。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也是对历史痕迹的追寻和感慨。

“蛇虫缺裂蛟鼍断,欲读不成心眼乱”通过比喻,表现了文字的残缺不全,让人心生遗憾,无法完整解读。这既是对古代文字保存状况的感叹,也是对历史记忆逐渐模糊的忧虑。

“细寻体制何代书,彷佛八分兼小篆”指出诗人仔细辨认这些文字的风格,猜测它们可能属于哪个时代的书写体式,既有八分(隶书的一种)又有小篆的特征。

“秦欤汉欤此荒服,何有此字在我目”提出疑问,这些文字是秦朝还是汉朝的产物,出现在这片偏远之地,让人感到惊奇。

“无乃唐末五代人,学得李蔡步其躅”推测这些文字可能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人所留,学习了李蔡的书法风格。

“四百年来已如此,天地无穷会更纪”感慨时间的流逝,四百年间世事变迁,但天地永恒,历史会不断更替。

“凄凉往事不胜悲,且抱戎籍去综理”最后,诗人面对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感到无限哀伤,只能带着对过去的回忆,继续前行,处理眼前的事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时间、空间、历史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70)

王佐(汝学)(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老骥行

老骥伏枥官厩里,八尺身长老龙体。

昂头向人不肯鸣,似择孙阳作知己。

孙阳世间不常有,此骥伏枥年岁久。

有时自跑千里足,有时自仰千金首。

目如飞电双炯炯,照夜白光秋月冷。

拳毛騧有污血渍,狮子花映灭没影。

问之此骥世何罕,渥洼水中天所产。

同产分入大宛国,贰师得之来贡汉。

武皇重马心如何,郊庙荐之天马歌。

夕养天闲饱苜蓿,朝牵辇道随鸣珂。

何时此种来海湄,宛如蹴踏长秋时。

汉代光宠已寂寞,千年龙种终崛奇。

邻厩有骥亦似之,几年伏枥嗟栖迟。

偶来相见似相慰,迥立长空相向嘶。

一嘶四蹄欲飞起,悲风索索来天倪。

形式: 古风

喜小孤山开江舟行无阻

小孤卧江江水回,盘涡转毂入山隈。

山隈吸风盘转急,北客舟人相看泣。

女娲立极巧无施,大禹济川功未及。

圣王手把天地户,江海顺流天地助。

昨夜风雷檄巨灵,劈开山背放江行。

南来北去安流里,圣德神功岂可名。

形式: 古风

登高山西塔和刘守韵

红树秋千仞,珠林岭半边。

登临香积阁,徙倚夕阳天。

世事横双眼,流光照暮年。

茫茫云峤外,何处是林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竹溪书院

绿竹映阶除,溪光四座俱。

乾坤百年事,风雨半床书。

老逐齐讴后,遥迎楚些馀。

先生今已矣,风韵想歌鱼。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