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
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
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
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声异蟪蛄声,听须是正听"表明了蟋蟀独特的声音,需要专注去聆听。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细致感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无风来竹院,有月在莎庭"则描绘了一种无声之美。竹院中没有风的摇曳,月光洒在庭院中的草地上,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强化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
"虽不妨调瑟,多堪伴诵经"中,瑟是一种古代乐器,而诵经则是指念经文。诗人表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奏瑟或诵读经文,也不会打扰这份宁静。这里传达了作者对于精神修养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平和状态的向往。
最后,"谁人向秋夕,为尔欲忘形"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愿望。在秋天的夜晚,诗人希望能够找到那个能让他忘却尘世烦恼的人。这里蕴含着对精神寄托和逃离现实生活束缚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超脱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首融合了观察、感受与思考的优秀作品。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日日沧江去,时时得意归。
自能终洁白,何处误翻飞。
晚立银塘阔,秋栖玉露微。
残阳苇花畔,双下钓鱼矶。
雪里曾迷我,笼中旧养君。
忽从红蓼岸,飞出白鸥群。
影照翘滩浪,翎濡宿岛云。
鸳鸿解相忆,天上列纷纷。
我来深处坐,剩觉有吟思。
忽似潇湘岸,欲生风雨时。
冷烟濛古屋,乾箨堕秋墀。
径熟因频入,身闲得遍欹。
踏多鞭节损,题乱粉痕隳。
犹见前山叠,微茫隔短篱。
暖景照悠悠,遮空势渐稠。
乍如飞雪远,未似落花休。
万带都门外,千株渭水头。
纷纭知近夏,销歇恐成秋。
软著朝簪去,狂随别骑游。
旆冲离馆驿,莺扑绕宫楼。
江国晴愁对,池塘晚见浮。
虚窗萦笔雅,深院藉苔幽。
静堕王孙酒,繁黏客子裘。
咏吟何洁白,根本属风流。
向日还轻举,因风更自由。
不堪思汴岸,千里到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