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泊舟北神与关圣功唐充之李元辅作别意殊惘然端午日行次洪泽把酒北望已如异世事矣因念屈大夫之死正是此日慨然有感于心辄成长韵奉寄李民师翁士时来可求和也

麦上蝴蝶飞,水边鸂鶒卧。

却望山阳城,已若一梦过。

今晨又端午,把酒意亦惰。

风回浪蹙船,闸浅沙著柂。

故人阻情话,客子且清坐。

更念屈大夫,是日遇奇祸。

空馀后世名,第子只增些。

宝璐与明月,皎皎不受涴。

固知汨罗沈,可到首阳饿。

还书二三老,此语君可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洪泽湖畔泊舟时的所见所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生动与宁静,如麦田中的蝴蝶、水边静卧的鸂鶒,以及波涛起伏的湖面与浅滩上的船只。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却望山阳城,已若一梦过。”这两句将眼前的景物与遥远的记忆相连,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模糊,仿佛过去的山阳城已经如同一场梦般远去。接着,“今晨又端午,把酒意亦惰。”点明了节日的氛围,同时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慵懒与沉思。

“风回浪蹙船,闸浅沙著柂。”描绘了湖面上的动态景象,风起浪涌,船只颠簸,闸门浅浅,沙石触碰着船舵,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壮阔与力量。而“故人阻情话,客子且清坐。”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分别之情,虽然不能畅谈,但依然选择静静地坐着,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在回味。

最后,“更念屈大夫,是日遇奇祸。”将思绪引向历史人物屈原,端午节与屈原的投江自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屈原的遭遇成为诗人感慨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象征。“空馀后世名,第子只增些。”感叹屈原虽留名千古,但其弟子们或许只能在后世增添些许关于他的记忆。

“宝璐与明月,皎皎不受涴。”以宝璐和明月比喻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心灵,强调它们不受世俗污浊的影响。“固知汨罗沈,可到首阳饿。”再次提及屈原的悲剧,同时也暗示了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像伯夷、叔齐那样在首阳山饿死,拒绝接受周朝的恩赐,以此表达对理想与道德的坚守。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1360)

吕本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字:居仁
  • 籍贯:寿州
  • 生卒年:1084- 1145

相关古诗词

赠唐充之兼简益中

三年白沙看江山,可当中原故人面。

今来千里逢故人,笑谈却作江山见。

江山故人不相远,平生志愿于君满。

唐侯独立一代无,张侯与之来集枯。

老松本自岁寒外,良马不畏长途驱。

饥年百室仰粟廪,暑路六月悬冰壶。

念昔关汪不相贷,视世好爵如机械。

上书索去不作难,云我未了平生债。

后生少年延颈观,诸公故人思一快。

基本未定天夺之,赖有君侯数人在。

龙媒已远风驭回,坐叹四海梁木摧。

尔来老谢又继往,但觉眼界常尘埃。

长江无津出光怪,迥野入夜开风雷。

此语不诬君可验,请君更讨防身剑。

形式: 古风

夜雨

梦短添惆怅,更深转寂寥。

如何今夜雨,只是滴芭蕉。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萧]韵

出门见明月

出门见明月,入门思故人。

故人如此月,一见一回新。

明月相见多,故人相见少。

问尔何因缘,长似此月好。

故人在何处,南北东西路。

明月在咫尺,夜夜庭前树。

明月莫亏缺,故人莫离别。

愿月如故人,故人亦如月。

形式: 古风

往岁在白沙见江上往来祀神者杀猪羊鹅鸭日夕相属也有感于心后至济阴因成长韵当托白沙故人投之庙前庶几神少知自戒乎

今日杀一羊,明日杀一猪。

问神何所乐,而必为此欤。

羊死噤无声,猪死足号呼。

伤哉鸭与鹅,闭目颈已朱。

问神此何负,神亦何所取。

吾知斯民愚,非是神所许。

江船一帆风,江田一犁雨。

民或谢神劳,尚使相告语。

但采涧溪毛,足以荐筐筥。

何须污刀几,而后羞鼎俎。

于物固无怨,于神亦无苦。

更令呜呜歌,时送坎坎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