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秋歌(其一)

秉烛照兰房,忽见明月光。

灭烛延明月,月光照朔方。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子夜秋歌(其一)》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首句“秉烛照兰房,忽见明月光”,以“秉烛”这一动作开始,暗示了夜晚的降临,而“兰房”则营造出一种幽雅的居住环境。接着,“忽见明月光”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窗外,那一轮明亮的月亮,仿佛是大自然对这静谧时刻的馈赠。

接下来的“灭烛延明月,月光照朔方”,则是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进一步探索和欣赏。在烛光熄灭之后,诗人选择让明月成为唯一的光源,不仅是为了节约资源,更是在心灵上追求与自然的深度连接。月光洒满大地,不仅照亮了眼前的房间,也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传递,以及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深深喜爱,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无限遐想。

收录诗词(1242)

李孙宸(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子夜秋歌(其二)

几夜怨西风,梧桐落阶戺。

落多桐叶稀,分明见梧子。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子夜秋歌(其三)

征衣须寄早,对月织流黄。

若得著郎体,不嫌作下裳。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子夜秋歌(其四)

既苦秋夜长,亦怯秋气凉。

无人可解说,岂复厌啼螀。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阳]韵

子夜冬歌(其一)

一夜雪皑皑,门前忽盈尺。

欢心如畏来,勿复比松柏。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