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原北门十五里曰桥头杏花竟十里走马一游漫成遣兴

飘零秦地无归客,走马看花红一色。

十里锦霞烧碧天,如迎如却似飞仙。

近看不及远看好,开满不及开半巧。

凡花大抵尽当然,而杏尤宜如是观。

樱桃正绽香盈蒂,欲开不开见花态。

春风得意正佳时,迟来五日看残枝。

下马独吟真解语,茗赏酒赏总无取。

我闻今日曲江边,一枝不见惟寒烟。

繁华一旦生荆棘,即如才士遭沦没。

可怜如许杏花林,不照簪裾照野人。

安知我在盛唐日,綵笔不占杏林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三原县北门外十五里处的桥头,欣赏杏花盛开的景象,以“走马看花”的方式游览,生动展现了杏花的美丽与魅力。

首句“飘零秦地无归客”,诗人以“无归客”自喻,表达了自己如同漂泊在秦地的游子,没有固定的归宿,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漂泊感。接着,“走马看花红一色”描绘了诗人策马疾行,沿途观赏杏花的情景,红艳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

“十里锦霞烧碧天”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杏花比作燃烧在碧空中的锦霞,形象地展示了杏花的绚烂与壮观。接下来,“如迎如却似飞仙”则进一步赞美杏花的美丽,仿佛迎接与送别,又如同仙人般超凡脱俗。

“近看不及远看好,开满不及开半巧”两句对比,强调了从不同角度欣赏杏花之美,近观与远望各有千秋,开放完全与半开时的形态各有特色。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受。

“凡花大抵尽当然,而杏尤宜如是观”则指出杏花的独特之处,与其他花朵相比,杏花更适宜从特定的角度和状态去欣赏。接下来,诗人通过樱桃的绽放,进一步强调了杏花的香气与姿态之美。

“春风得意正佳时,迟来五日看残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珍惜,如果错过最佳观赏时机,只能看到凋谢的花朵。这一段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下马独吟真解语,茗赏酒赏总无取”描述了诗人独自下马,吟诗赏花,茶酒之乐皆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感慨。最后,“我闻今日曲江边,一枝不见惟寒烟”通过回忆往昔,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眼前景象的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杏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时间、记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

收录诗词(232)

李寄(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登上方峰

独游如瞽者,山径贸贸去。

歧路耸两肩,苍茫左右顾。

小心问路人,应答音龃龉。

途遇香客李,暗空耀一炬。

导我选胜行,泉石历历数。

既过莎萝坪,上方峰蓦竖。

定议先往游,少憩整部伍。

选锋望峰进,少年兢起距。

笑我谢懦足,余勇吾贾汝。

巉崖实面迎,侧石如相拒。

虽有铁绠垂,仰视退几步。

如士初从军,即与巨敌遇。

未尝习刺击,安得不悚惧。

前者既跻攀,腾身余自鼓。

手足先后移,一失不复取。

闻昔万历初,锁断堕几许。

四十有八人,于此跌成腐。

倚壁为长叹,游兴宁少沮。

吴秦三千里,容易到此土。

肯效羊公鹤,当场不复舞。

志一则气从,斯须过险阻。

岩花纷缀邑,实立见松树。

鸟道出没盘,石洞云霞伫。

徙倚望同游,便捷如猱鼠。

回头招我上,绵力分外努。

十里跻峰巅,倒地伸两股。

喘定舒望眼,颓阳促去侣。

纷纷缘崖下,寥廓湛天宇。

峰色泥孤客,高寒难久住。

踉跄逐残照,峥嵘踏旧路。

徒惊上下劳,不见登临趣。

恍惚梦中游,醒不知其处。

形式: 古风

登三峰二首(其一)

毕竟三峰天削成,五千仞积斧斤痕。

剑锋上走苍龙岭,花蕊中趺玉女盆。

云口雪崖霾雨府,药炉丹井列仙村。

诸峰层叠如城郭,北向棱棱启一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登三峰二首(其二)

草草游华不当游,莲花仙掌暂凝眸。

飘飘双屐同霞举,点点遥山似泡浮。

帝座直将佳句问,野心易被白云留。

短衣再拜金天下,偿我重游在仲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晚下三峰

清晨登三峰,不知高若兹。

青天实咫尺,凡骨焉能梯。

回观万象妙,顿忘所历疲。

千尺㠉第一,高崖势倒垂。

阻绝登峰路,如与人相持。

冉冉回心字,至今使我危。

井底垂铁绠,风雨藏蛟螭。

寄目于手足,左右相因依。

入㠉篆壁蜗,出㠉摩空翚。

飞猿一线过,犁沟险倍之。

面削不受屐,额凸绠难施。

天然得霤道,深阔称一犁。

相传老君力,再拜沟旁祠。

沟上最险者,二匾势倾攲。

苍龙岭崭甚,万丈竖深溪。

长剑倚天外,此语善品题。

三峰无此岭,万古知是谁。

如人伸一臂,接引其下为。

早与众人约,部伍宜整齐。

隘处鱼贯上,坦处雁行驰。

胜境辍行玩,歧路告众知。

议会然后进,庶几免参差。

岂知乌合辈,难束以程规。

鸟分而兽散,各自为东西。

宗土祠以上,更无一人随。

独笑莲花巅,纲寻洗头池。

身与云俯仰,目荡天四陲。

书生眼孔小,易题山水诗。

一邱与一壑,下笔兢淋漓。

见此大山水,气夺难措辞。

或题数千言,通套而支离。

我来书所见,聊以备追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