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侍讲筵有感上呈经筵诸公

迩英何幸奉经筵,俗状婆娑艾服年。

兰叶初窥图上字,奎钩乍识禁中天。

坐凭重席惭清问,能读三坟赖众贤。

犹藉向来稽古力,不然须合早归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我何等荣幸能在经筵上侍奉,度过平凡岁月如艾服般婆娑。
初次看到书中的兰花图案,开始认识宫廷的星象奎钩天象。
坐在深思的座位上,对清高问题感到惭愧,幸亏有众多贤才帮助解读艰深的古籍。
靠着以往研究古籍的努力,否则早就应该回归田园生活了。

注释

迩英:宫廷近臣。
婆娑:形容姿态不稳或动作迟缓。
艾服:古代的一种草药,比喻平凡的生活。
图上字:书中的图像文字。
奎钩:古人观测天象的两个星宿名,象征学问和权力。
清问:高雅的问题,指学术上的探讨。
三坟:古代典籍的通称,泛指古文献。
稽古:考察古事,研究古代文化。
归田:辞官归隐,过田园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参加科举考试,特别是参加讲筵的场景和心境。诗人表达了对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学术活动的幸运之感,以及对时光易逝、岁月匆匆的感慨。

"迩英何幸奉经筵"一句中,"迩英"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优等选手,而"何幸"表达了诗人对能参加讲筵的幸运心情。"奉经筵"则是指参与由官府主持的学习研讨会。

"俗状婆娑艾服年"一句,通过"俗状"来描绘平凡而又复杂的人世间的状态,而"婆娑"形容时间流逝得缓慢且不易察觉。"艾服年"则是说岁月如同艾草一般悄然积累。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兰叶初窥图上字"和"奎钩乍识禁中天"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向往。"兰叶"常喻书卷,而"图上字"则可能是指古代圣贤之言;"奎钩"指的是星辰,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自己对于更高境界知识的追求。

接着,"坐凭重席惭清问"一句中,"坐凭重席"是说坐在讲座上,而"惭清问"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对于自己的不足感到羞愧,并有所追问。

"能读三坟赖众贤"一句,"三坟"指的是儒家经典《易》、《书》、《春秋》的合称。诗人表达了自己能够阅读这些经典的幸运,以及对那些帮助他理解这些经典的前辈和学者表示感激。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勉,"犹藉向来稽古力"表达了诗人希望能继续保持学习古籍的力量,而"不然须合早归田"则是在说如果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就应该考虑及时收获,退隐田园。

这首诗通过对科举生活的描写,以及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学问态度。

收录诗词(1582)

宋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字:子京
  • 籍贯: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
  • 生卒年:998~1061

相关古诗词

初到郡斋三首(其三)

温省绸缪罢,乡州偃息时。

鹤情归不怨,凤德老无衰。

月树供园莳,仙囊续宴卮。

自惭淮守薄,千里与言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初到郡斋三首(其二)

我里诚云乐,公今况释劳。

秋莼不下豉,霜蟹恣持螯。

林静来晨燎,江喧入夜涛。

功成奋嘉藻,宁欲傍离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初到郡斋三首(其一)

暂解枢机任,来从海上閒。

浮云富贵外,一马是非间。

月衮生潮浦,风香堕桂山。

苍生虽系望,要作冶城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初宿东阁追忆文简丁公作

辞阁玉堂东,依然昔所从。

旧池空叹凤,残友不成龙。

制藁流尘积,砖花驳藓重。

过车三步约,何日酹茔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