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筹笔驿

流马飞粮下蜀都,卧龙曾此写雄图。

金刀有义轻三顾,铜爵虽强视一夫。

鼎足山河终有汉,雁行兄弟亦忠吴。

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运输粮食的流马疾驰入蜀都,这里曾是诸葛亮规划宏图的地方。
他像金刀般忠诚,即使刘备三次拜访也不为所动,哪怕面对强大的敌人。
如同鼎足三分的江山最终属于汉室,兄弟情深的孙权也忠于吴国。
如果当年诸葛亮能完全施展才华,恐怕连魏国也无法抵挡,他们会觉得羞愧无比。

注释

流马: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
蜀都:指成都,三国时期蜀汉的首都。
卧龙:诸葛亮的别称。
金刀:比喻诸葛亮的坚定和忠诚。
三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鼎足: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
山河:指国家的领土和资源。
汉:指蜀汉。
雁行:比喻兄弟关系。
吴:指东吴。
毫端计:指诸葛亮的智谋和策略。
魏狗:对魏国的蔑称,比喻敌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蜀地策马扬威的壮丽场景,充满了豪迈的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开篇“流马飞粮下蜀都”一句,便是以动人的笔触勾勒出蜀道之难、军粮转运的艰辛以及将士们英勇进发的气势。

紧接着,“卧龙曾此写雄图”则显露出诗人对于历史英雄的崇敬与怀念,想象着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英名的人物如何规划天下的壮举。这里所谓“卧龙”,或许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以智谋著称,被誉为“卧龙”。

诗中“金刀有义轻三顾”一句,表达了对忠诚与正义的追求,“金刀”象征着权力和力量,而“三顾”则是指刘备三次到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典故,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情谊与信任。

“铜爵虽强视一夫”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即使在强大的外表下,也要保持内心的一致和坚定。这里的“铜爵”,可能是用来比喻那些虽然看似坚固,但实际上并无真正力量与见解的人。

诗人通过“鼎足山河终有汉”一句,传达了对历史长河中汉族文化的自豪和坚守。这里的“鼎足”,是指古代祭祀天地时用的器物,而“山河终有汉”,则是在强调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汉族文化始终根深蒂固。

紧接着,“雁行兄弟亦忠吴”一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于同胞间情谊的赞美。这里的“雁行兄弟”,是指兄弟般的关系,而“忠吴”,则可能是对南朝时期东吴孙氏政权的忠诚。

最后,“当年若尽毫端计,魏狗还羞不令无”一句,则是诗人对于历史恩怨的反思。这里的“当年若尽毫端计”,是在表达过去种种计算与谋略,而“魏狗还羞不令无”,则是在讽刺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尽管他们可能声称自己有所作为,但在诗人眼中,他们仍旧是可耻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史事的崇敬,以及对于忠诚、正义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蜀地山河的描写,诗人不仅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542)

李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燕走马少卿口号

冠盖相逢好驻鞍,况知北陆已迎寒。

诏归未觉尧天远,星应休辞蜀道难。

款听话言敦夙契,更催歌舞奉清欢。

慇勤莫惜通宵醉,归约松梢月影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其一)

少健有力入云耕,耕云不怕山重重。

岁时伏腊追社集,照水自爱双颊红。

三十馀年废田舍,芋魁豆饭忘乃翁。

誓归复讲旧生计,无谓我不如老农。

形式: 古风

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其二)

翠麦铺茸不罅土,白白红红花日许。

我行未尽天之涯,马足舆肩已辛苦。

时名入手无一掬,昔年虎章今化鼠。

疾归灌畦蔬换肉,无谓我不如老圃。

形式: 古风

上亭书事

自笑痴公日据鞍,谁令生不近长安。

此条太乐非清职,何物先生祗冷官。

背日潢污犹鼎沸,隔唇喉舌亦灰乾。

五浆不馈寻常客,却作行人一等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