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所作的《赠章三洲》。诗中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章三洲的形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比喻,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与坚韧的精神。
首联“高才早戴惠文冠,骢马瑶珂白玉鞍”,以“惠文冠”、“骢马”、“瑶珂”、“白玉鞍”等华美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章三洲的非凡才华和尊贵身份。其中,“惠文冠”象征着智慧与荣誉,“骢马”、“瑶珂”、“白玉鞍”则代表了权力与地位,整体营造出一种威严而优雅的氛围。
颔联“袖里谏书人不见,朝端簪笔众争看”,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强调章三洲在袖中藏有谏言,不轻易示人的谦逊与深沉;另一方面,通过“朝端簪笔众争看”的场景,展现出他谏言的影响力和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这一联巧妙地揭示了章三洲作为谏官的职责与社会地位。
颈联“一封承谴君门远,万里投荒岭路难”,通过“一封承谴”和“万里投荒”两个场景,描绘了章三洲因谏言而遭受贬谪的艰难处境。这里不仅体现了他为国为民敢于直言的勇气,也反映了其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尾联“折趐雕鹰仍养翮,清秋霜汉待高抟”,以“折趐雕鹰”比喻章三洲遭遇挫折后的状态,但“仍养翮”表明他并未放弃,而是积蓄力量,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展翅高飞。最后,“清秋霜汉待高抟”表达了对章三洲未来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抱负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章三洲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人格魅力、道德风范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不拔,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官员的深切同情与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