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二十二首(其十八)

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

世苟不我用,我方从此辞。

道悠岂忌远,义丰不云饥。

世非乏贤士,为问从者谁。

由也实好勇,叔齐固同时。

舍此乃无人,籧篨而戚施。

远矣千岁后,怆焉我心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的《杂诗二十二首》中的第十八首,通过对比伯夷、尼父(孔子)以及后世的贤士,表达了对人才被忽视的感慨和对理想追求的坚持。

首句“伯夷逃西山,尼父居九夷”,以伯夷和孔子为例,他们分别选择了隐居,逃避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高洁。接着,“世苟不我用,我方从此辞”表明了诗人对于自己才能未被社会所用的无奈与决绝,暗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坚守。

“道悠岂忌远,义丰不云饥”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道德追求的执着,认为即使道路遥远,也无惧前行;内心充满正义感,足以抵御物质上的匮乏。这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理想主义的坚持。

“世非乏贤士,为问从者谁”提出疑问,指出世上并不缺乏贤能之士,那么跟随他们的又是谁呢?这里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贤才得不到重用的批评。

接下来,“由也实好勇,叔齐固同时”提到子路和叔齐,都是孔子的学生,但子路勇敢,叔齐则选择隐居。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不同性格和选择的理解和尊重。

“舍此乃无人,籧篨而戚施”则感叹于世间的贤才似乎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自己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或追随者,流露出一丝孤独和失落。

最后,“远矣千岁后,怆焉我心悲”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千年后的忧虑和悲伤,预示着对自身理想和追求可能无法得到实现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比,以及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理想、个人价值和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仍保持高尚情操的坚韧精神。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杂诗二十二首(其十九)

道薄德亦散,功名为时须。

用力世所贤,守正众云愚。

智者竞蒿目,小人复迩图。

悠悠三季后,此风益已渝。

安知治未病,舐痔而多车。

尧舜无能名,越哉巳矣夫。

形式: 古风

杂诗二十二首(其二十)

雍门妙弦歌,哀响激人耳。

伟哉孟尝君,慷慨泪如水。

当生复念死,谁谓悲能已。

丝桐信感人,世固乏之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杂诗二十二首(其二十一)

昔者有化人,来集周王庭。

咫尺逝万里,顷刻超百龄。

五音荡心神,耳乱不可听。

众采眩其目,不分丹与青。

飘鹞惑真伪,恍忽迷窈冥。

驰思八极表,讵知日与星。

未尝出户牖,自疑涉天廷。

左右莫觉悟,兀然殆遗形。

祈招作悲歌,圣贤用为经。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杂诗二十二首(其二十二)

翩翩丹穴鸟,志在万里外。

营营持罦叟,何事守蒿艾。

声音可得闻,羽翮不能害。

嗟彼雉与兔,首身自此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