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董文仲山人

风仪皎皎曳霞衣,此日湖天见少薇。

何事鹿门深敛迹,却从鸥渚共忘机。

剡藤绚烂才双美,烟水沧茫兴倍飞。

一榻久悬知有待,千秋徐稚好同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通过景物与人物的相互映衬,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风姿与淡泊名利的心境。

首联“风仪皎皎曳霞衣,此日湖天见少薇”,开篇即以“风仪皎皎”形容隐士的高洁气质,仿佛披着霞光的仙衣,于湖天之间显现,引人注目。这里的“少薇”可能象征着隐士的谦逊与低调,与世无争的品质。

颔联“何事鹿门深敛迹,却从鸥渚共忘机”,通过对比鹿门山的隐居之地与鸥渚的自由生活,表达了隐士虽有意隐退,但内心仍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里“敛迹”与“忘机”分别描绘了隐士的内敛与超脱,体现了其对世俗的淡然态度。

颈联“剡藤绚烂才双美,烟水沧茫兴倍飞”,将隐士的才华比作剡藤的绚烂,寓意其智慧与艺术的双重美丽。同时,“烟水沧茫”描绘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象,与之相对的是隐士内心的激荡与飞翔,表现了其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渴望。

尾联“一榻久悬知有待,千秋徐稚好同归”,以“一榻久悬”比喻隐士的等待,暗示其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理想状态的期待。而“千秋徐稚好同归”则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希望与像徐稚一样的志同道合者共同归隐,共享宁静与自由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收录诗词(122)

苏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昌九日

重阳无地不登台,万里西风送雁来。

荷叶尚馀南国色,菊花不似故园开。

苏卿履谢人何处,徐稚亭孤榻已灰。

千载凭高徒记忆,好将生事问金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西昌送子曼兄归应举

世上相亲只弟兄,异乡长傍见真情。

还家却恨三千里,奋翼犹看九万程。

青鬓不愁知遇短,白眉宁得与齐名。

堪怜仲智徒攻火,清梦池塘草自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西城夜望

清流一带抱江城,望入西山尽月明。

隐隐人家藏树里,轻轻渔舸傍沙横。

径中不睹陶潜迹,榻下空留孺子名。

怀古伤今徒白首,夜深无限故乡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偶成和云西宗侯次韵

残春天色半晴阴,偶立閒亭伤客心。

啼去黄鹂复相过,生来青草几时深。

歌成白雪应留和,酒忆高阳独不禁。

最是王孙行乐好,马蹄过处足幽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