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俞德邻所作的《戏简友人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百年何处筑菟裘”,以“菟裘”借指归隐之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逃避。接着,“又向周南叹滞留”一句,点明了诗人当前身处异地,无法实现归隐的愿望,引发了内心的感叹和遗憾。
“砧韵但能凄客枕,雁声浑不到歌楼。”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砧声(捣衣声)在夜晚显得格外凄凉,似乎只有陪伴着诗人的孤枕;而南飞的大雁,却似乎未曾注意到远离家乡的诗人,更不用说那充满欢愉的歌楼了。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美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江湖展转鱼千里,今古驱驰貉一丘。”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不定与世事的变迁。鱼儿在江湖中自由游弋,象征着诗人在广阔世界中的奔波与追求;而貉子在同一丘中奔忙,却始终未能达到心中的目标,寓意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
最后,“回首金焦渺何许,潇潇风雨使人愁。”诗人回望过去,曾经的辉煌与梦想仿佛已远去,只剩下眼前的风雨,让人感到无限的忧愁。金焦在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象征性的美好事物,如今却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触及。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友情、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复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