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诗(其三)

慧炬慈航在世间,除昏济险未尝闲。

手擎一穗青丝柳,身倚千层碧玉山。

声满诸天常讽诵,功圆十地绝跻攀。

终求郢妙雕金相,时献香花礼粹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智慧之光如同慈祥的航船,在人世间照亮黑暗,帮助人们度过艰难险阻从未停歇。
手中握着一束青丝般的柳枝,身躯倚靠在千层翠绿的玉石山峦之上。
声音充满整个天空,常常诵读经文,功德圆满无边,无人能及。
最终追求的是郢都之妙,如雕刻金身般精进,时常献上香花,以最纯洁的心意敬奉。

注释

慧炬:比喻智慧之光。
慈航:比喻慈祥的引导。
除昏济险:驱散黑暗,渡过危险。
青丝柳:象征生命的柔韧与希望。
碧玉山:形容玉石山的美丽和高洁。
讽诵:诵读经文。
十地:佛教中的修行境界。
郢妙:极高的艺术造诣,此处指佛法的精深。
雕金相:雕刻出金身佛像。
香花:供奉神佛的物品,表示敬意。
粹颜:纯洁的心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契适所作的《观音诗》第三首,以观音菩萨的形象为描绘对象,展现了她的智慧与慈悲。首句“慧炬慈航在世间”比喻观音如明灯照亮人间,引导众生度过困难。接下来的“除昏济险未尝闲”强调了她时刻都在帮助人们解除困惑,度过险阻。

“手擎一穗青丝柳”描绘观音手持柳枝,象征着救赎与生机,而“身倚千层碧玉山”则寓言她如山般坚定,庇护众生。观音的诵经之声充满诸天,显示其法力无边,“功圆十地绝跻攀”表达她修行圆满,无人能及。

最后两句“终求郢妙雕金相,时献香花礼粹颜”表达了对观音形象的赞美,希望她能保佑世人,人们也以虔诚之心向她礼拜。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对其功德的颂扬。

收录诗词(10)

释契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音诗(其八)

寂照慈威化不同,闻声清净得殊功。

指光远射神龙烛,眉彩修弯帝释弓。

宝器晓凝兰穗露,珠衣秋响桂枝风。

信知万里从人欲,何患周游鬼国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观音诗(其十)

觉源非有等差心,物性陶溶逐浅深。

昏惑道中瞻月角,辨才门里听潮音。

彩云轻罩山辉玉,花雨斜飞地涌金。

终拟龙绡图画看,供承香火老东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观音诗(其二)

渊智弘慈大辨才,端居波上绝纤埃。

祥光射散千门病,甘露倾消万国灾。

翠柳变成金世界,白莲涌出玉楼台。

我今稽首焚香礼,愿向人间应念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观音诗(其五)

水面红鲜耻绛唇,寻常侍从有天神。

整齐绀发云千缕,端丽慈容月一轮。

素舸欲沉威济物,霜刀曾断福沾人。

世间多少诚心者,智烛惟求照耀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