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六)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翻译

我心向往着辽阔的天空,昔日梦想着能飞上天界。
抚摸着皎洁的月亮,人间的沧桑已过千年。
有位仙人乘坐鸾鸟和凤凰,他们在云中遇见了青山赤壁,相约一同前往高寒之地。
举起酒杯对着北斗星,我也如同微尘般置身其中。轻声歌唱:心灵自由,身体仿佛在沉睡。
大雁一次次展翅高飞,天地间展现出天地的方圆。
想要再次歌唱,梦醒后推枕而起,心中迷茫,人事究竟何者完整无缺?
有个美人可以倾诉,但秋水阻隔,如隔婵娟美景。

注释

寥阔:辽阔无垠。
畴昔:往昔,从前。
摩娑:抚摸,轻抚。
素月:皎洁的月亮。
俯仰:形容时间流逝。
骖鸾并凤:乘坐鸾鸟和凤凰,象征仙人。
高寒:高远寒冷的地方,可能指仙境。
援北斗:举起酒杯对着北斗星。
虱其间:比喻自己地位卑微。
鸿鹄:大雁,这里象征志向高远的人。
人事:人事变迁,世间事。
婵娟:形容美好的女子或月亮,这里指美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其六》,表达了词人超脱世俗、向往仙道的心境。开篇“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直接抒发了词人追求自由、超越尘世的愿望。接着,“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描绘了词人在月夜中思索人生的沧桑与漫长。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运用神话传说,借飞鸟之灵象征自己与志同道合者共游仙境的愿景。“酌酒援北斗”则显露出豪迈洒脱的性格,词人自比为微小的虱子,却能与星辰共饮,显示出不凡的气概。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通过歌唱表达出心灵的自由和身体的放松,如同鸿鹄翱翔于天际。“天地睹方圆”进一步强调了词人的视野开阔,对宇宙自然有着深刻理解。

然而,梦境醒来后,“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词人又陷入现实的困惑,思考人生得失与完整。最后,“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以美人比喻理想或知己,虽相隔遥远,但仍有倾诉之情,寄托了词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现实中难以寻觅知音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词融合了仙道想象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一)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王孙信/寻芳草.调陈萃叟

有得许多泪。又闲却、许多鸳被。

枕头儿、放处都不是。旧家时、怎生睡。

更也没书来,那堪被、雁儿调戏。

道无书、却有书中意。排几个、人人字。

形式: 词牌: 寻芳草

东坡引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

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夜深拜月,琐窗西畔。

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

罗衣宽一半。

形式: 词牌: 东坡引

东坡引(其一)

君如梁上燕。妾如手中扇。团团青影双双伴。

秋来肠欲断。秋来肠欲断。黄昏泪眼。青山隔岸。

但咫尺、如天远。病来只谢傍人劝。龙华三会愿。

龙华三会愿。

形式: 词牌: 东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