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对先贤的敬仰。首联“秦火初残道已孤,壁经遗绪未全迂”中,“秦火”暗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此处以“初残”形容其影响之深远,而“道已孤”则表达了在文化浩劫后,知识与道德之路变得孤独与艰难。接着“壁经遗绪未全迂”则指出虽然文化遭受重创,但先贤留下的精神遗产并未完全失去其价值与意义。
颔联“百年礼乐逢明主,三策天人识巨儒”转而赞颂明君与杰出的儒家学者,他们使礼乐得以传承,智慧与道德得以弘扬。这里的“明主”不仅指政治上的英明领袖,也象征着能够理解并尊重先贤智慧的时代。
颈联“岁远芳蘋供故里,秋高落日照平芜”描绘了一幅岁月悠长、自然景色宁静的画面,通过“芳蘋”和“落日”的意象,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对逝去时代的怀念与对自然美的欣赏。
尾联“招贤东阁成何事,偃蹇王门有大夫”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某些场合或行为的反思。这里“东阁”常指招贤纳士之所,而“偃蹇王门”则可能暗指某种不被重视或未能实现理想的状态。整句似乎在探讨招贤纳士之举是否真正有效,或是表达了对某些官员或统治者未能善用人才的批评。
综上所述,此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忆、对先贤的崇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