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二)夏

曲曲溪廊,声声檐溜。风荷香沁红衣皱。

桃笙如水毂纹平,烛奴刻遍灯疑豆。

远梦惊回,添人僝僽。萧萧飒飒搀清漏。

寻常已是不堪闻,如何更值黄昏侯。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鉴赏

这首《踏莎行·其二·夏》由清代诗人袁绶所作,描绘了夏日夜晚的独特景象与情感体验。

首先,开篇“曲曲溪廊,声声檐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溪流蜿蜒曲折的廊道与檐下滴答的雨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清凉的氛围。接着,“风荷香沁红衣皱”一句,将夏日微风轻拂过荷花池面,花瓣轻轻颤动,香气四溢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桃笙如水毂纹平,烛奴刻遍灯疑豆”则通过比喻和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沉。桃笙(一种竹制的凉席)仿佛水面般平滑,烛光在摇曳中似乎变成了豆粒大小,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意味。

“远梦惊回,添人僝僽”表达了诗人从梦境中醒来,思绪纷扰,增添了几分愁绪。接下来,“萧萧飒飒搀清漏”描绘了夜风的轻拂,与滴答的钟漏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

最后,“寻常已是不堪闻,如何更值黄昏侯”两句,诗人感叹即使在平常的夜晚,这样的声音就已经难以承受,更何况是黄昏时分,这无疑加重了内心的负担与哀愁。

整首词通过对夏日夜晚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活琐碎、情感波动的敏感捕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收录诗词(148)

袁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三)秋

霜老空林,霞烧远岫。井梧摇落西风骤。

东篱黄菊又堆金,当筵谁劝茱萸酒。

心较云闲,人如花瘦。六铢衣薄凉初透。

小楼容易入深宵,薰炉倚暖香凝袖。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踏莎行(其四)冬

落叶沉云,岩飙卷竹。冲寒漫绕栏杆曲。

琼瑶踏碎认梅花,枝南笑绽胭脂萼。

香袅金猊,杯浮红玉。花前按谱新声续。

双双冻雀绕枝啼,万山欲眠寒烟绿。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月底修箫谱.柬兰似表姐

篆烟微,人语静,寂寞画栏凭。

邻院箫声,惆怅共谁听。

当时月底嘻游,迷藏闲捉,记踏碎、满阶花影。

盼芳讯。别后双鲤迢递,莫是阻潮汛。

旧事凄凉,肠断怕人问。

八年形影相依,一朝分手,叹它日、香盟谁證。

形式:

一丛花.寄怀琼芝表姊

晓妆才罢倚雕栏。花上露初乾。

湘帘半卷荷风细,绿杨外、三两吟蝉。

曾记旧时,双湖亭畔,同理钓鱼竿。

玉箫声里恨漫漫。红泪背人弹。

叮咛莫更歌金缕,空赢得、愁上眉弯。

十二画楼,凭高目断,知隔几重山。

形式: 词牌: 一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