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当时六祖有传衣,万法元来是一机。

若问一归何处去,本来无一亦无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送僧》由明代诗人王鏊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佛教思想。

“当时六祖有传衣,万法元来是一机。”这两句开篇即以禅宗故事入题,引用了佛教中六祖惠能接衣的故事,象征着佛法的传承与智慧的传递。同时,“万法元来是一机”则强调了万事万物的本质统一性,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联系。

“若问一归何处去,本来无一亦无归。”最后两句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深化,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与存在的终极问题。这里“一”可以理解为个体、自我或生命的意义,而“无一亦无归”则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归宿的虚无,暗示了在佛教看来,一切皆空,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也没有固定的归宿。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对生死、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超脱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生命、存在与佛法之间的关系,既展现了佛教哲学的深邃,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奉和谢氏三亭之韵(其一)望海亭

方岩缺处著幽亭,岌嶪多应负巨灵。

弱水蓬莱真可到,天台雁宕亦分停。

鲎为帆起当窗见,潮作风来吹酒醒。

我欲更从高处望,齐州九点雾中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奉和谢氏三亭之韵(其二)仰高亭

亭上悠然坐见山,东西回合隐如环。

悬崖有路神先往,丛桂无言手自攀。

理到静中应自得,事于身外不相关。

金堂玉室分明在,何事高人去不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奉和谢氏三亭之韵(其三)采藻亭

池边小立驻幽芳,异品真疑是乐浪。

沙鸟自鸣还自歇,野人相见旋相忘。

撷来浅濑和云煮,归去倾筐带月湘。

欲献吾皇还自愧,蓼花蘋叶委秋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谢祭酒之任南雍

峻节高怀自可亲,两年史馆况为邻。

久甘静退元非病,稛载诗篇亦未贫。

台右人才多近古,当今师道复何人。

看详学制伊川在,士子东南要一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