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二)

刹那思虑不及处,智入三世无去来。

水母有虾方见色,芭蕉无耳亦闻雷。

闲中情垢消磨尽,笑里心花造次开。

今日全身毛孔笑,老师带伴与春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智慧。

首句“刹那思虑不及处”,以“刹那”形容时间之短,暗示在极短时间内,思维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或真相,引出下文对智慧的探讨。接着,“智入三世无去来”,表明真正的智慧能够洞察过去、现在与未来,超越时空的限制,体现了禅宗追求的“无我”、“无念”的境界。

“水母有虾方见色,芭蕉无耳亦闻雷”两句,通过水母与虾、芭蕉与雷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水母因虾的存在而感知颜色,芭蕉虽无耳朵却能听到雷声,强调了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宇宙间微妙的联系。

“闲中情垢消磨尽,笑里心花造次开”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在闲适之中,内心的杂念得以清除,笑容中绽放的是真挚与自在的心灵之花。这反映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去除烦恼的修行目标。

最后,“今日全身毛孔笑,老师带伴与春回”表达了诗人对禅师永明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在禅师的引领下,不仅身心得到了净化,还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与生机。这句话寓意着在禅师的教导下,弟子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与觉醒,如同春回大地般充满希望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理念——超越表象、洞察本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十二月二十六日永明禅师生辰三首(其三)

昨日云门曲调分,今朝法眼已生孙。

渠将大地藏针孔,汝等诸人甚处蹲。

块石浮空将压汝,一毛在火不曾焚。

孤猿叫月千岩晓,知道当时以眼闻。

形式: 七言律诗

南安岩主定光生辰五首(其一)

老儿饶舌太慈悲,此日提纲决众疑。

解说神光摩顶后,分疏死日降生时。

落人块石悬空住,喷火双莲结子迟。

堪笑年年正月六,出群消息少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南安岩主定光生辰五首(其二)

赠以之中击电机,不令点画入思惟。

嘶风木马空成梦,喘月泥牛醉未知。

五蕴完全真死日,百骸消散是生时。

云门函盖乾坤句,语默何人遘得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南安岩主定光生辰五首(其三)

南安岩本在长汀,岩主年年此日生。

笑里一毛无閒断,毫端十字露纵横。

未离唇吻成窠臼,才落思惟堕堑坑。

自是定光那惜借,可怜驰逐并头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