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寺壁

僧家胜景瞰平川,雾重岚深马不前。

宛转数声花外鸟,往来几叶渡头船。

青山远隔红尘路,碧殿深笼绿树烟。

闻道此中堪遁迹,肯容一榻学逃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僧人居住的地方景色优美,俯瞰着平坦的原野,雾气浓厚,山峦深深,马儿都难以前行。
婉转的鸟鸣声在花丛外回荡,渡口船只频繁往来,穿梭于片片绿叶之间。
远处的青山阻隔了世俗的道路,碧绿色的宫殿隐藏在浓浓的绿树烟雾之中。
听说这里适合隐居避世,是否能允许我在其中找一个角落,学习参禅修行。

注释

僧家:指僧人的住所或寺庙。
瞰:俯瞰。
平川:平原。
雾重岚深:雾气浓厚,山峦深邃。
宛转:婉转悠扬。
花外鸟:花丛中的鸟儿。
几叶:几片。
渡头船:渡口的船只。
红尘路:世俗的道路,指尘世纷扰。
碧殿:碧绿色的宫殿。
绿树烟:绿色的树丛中的烟雾。
遁迹:隐居避世。
逃禅:逃避尘世,寻求禅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所居之地的幽静与美丽。开篇"僧家胜景瞰平川,雾重岚深马不前"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稍显神秘的画面:僧人的居所位于高处,可以俯瞰宽广的平原,但周围却被浓雾和层叠的山岭所笼罩,连马儿也不敢前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超然境界。

接下来的"宛转数声花外鸟,往来几叶渡头船"两句,则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动静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僧人所处环境的生机与活力。宛转的鸟鸣和偶尔出现的小船,共同构建了一种恬淡而自在的生活氛围。

"青山远隔红尘路,碧殿深笼绿树烟"两句,更进一步强化了僧人居所与世俗世界的隔绝。这里的"青山"和"碧殿"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寄托。而"红尘路"则明显地对应着喧嚣而繁杂的人间。

最后,"闻道此中堪遁迹,肯容一榻学逃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净土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堪遁迹"暗示着僧人的隐逸生活,而"肯容一榻"则显示出诗人渴望在此安顿身心,以学习禅宗为己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僧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理想境界。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清新的意境,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一份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

收录诗词(69)

牟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东汉官员。学问渊博,初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学生数百人,在乡里很有名。后举茂才,任丰县县令。在任三年,政绩为州郡第一。后入朝任职,历任司隶校尉、大鸿胪、大司农、司空、太尉等。在职尽责,很有能力,受到百官敬畏、皇帝称颂。建初四年(公元79年),去世。著有《牟子》二卷

  • 字:子优
  • 籍贯:北海安丘
  • 生卒年:?―公元79年3月26日

相关古诗词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一)

潇洒藏脩处,琴书与画图。

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楚楚临轩竹,青青映水蒲。

道人能爱静,诸事近清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二)

尽日衡门闭,苍苔一径新。

客心非厌静,悟道不忧贫。

白屋悬尘榻,清樽忆故人。

近来疏懒甚,诗债后吟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三)

闲客幽栖处,潇然一草庐。

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按剑心犹壮,琴书乐有馀。

黄金都散尽,收得邺侯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四)

寂寥荒馆下,投老欲何为。

草色凝陈榻,书声出董帷。

闲云长作伴,归鹤独相随。

才薄知无用,安贫不自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