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千里莼羹七里尸,两般滋味岂难知。
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陈普的《咏史》其一。诗中以“千里莼羹”和“七里尸”两个鲜明对比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千里莼羹"通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享受,而“七里尸”则象征着悲惨的死亡或困厄。诗人通过将两者并置,暗示了建春(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个人物)从繁华到衰败的境遇,其不幸的命运如同繻葛(一种植物,常用于比喻困厄),即使割尽流苏(可能指奢华的生活装饰),也无法改变其注定的悲剧结局。
整首诗寓言性强,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出对世事无常、人生沉浮的深刻理解,具有强烈的讽刺和历史反思意味。
不详
须信雕虫不用工,至今天地不相容。
君看奕叶东吴陆,转作词章便覆宗。
白额长蛇已就戡,不知贾郭更难堪。
东吴陆喜乡先辈,五等还应有第三。
乌林侥倖数帆风,便傍吴船向蜀中。
刘葛关张无寸土,肯容公瑾擅江东。
放虎山林计已非,蛟龙云雨意犹迟。
士元骥足思腾踏,盍在刘琮不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