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当时我醉,美人颜色,如花堪悦。

今日美人去,恨天涯离别。

青楼朱箔,婵娟蟾桂,三五初圆,伤二八、还又缺。

空伫立,一望不见心绝。心绝。

顿成凄凉,千里音尘,一梦欢娱,推枕惊巫山远,洒泪对湘江阔。

美人不见,愁人看花,心乱含愁,奏绿绮、弦清切。

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怨歌未阕。

恐暮雨收、行云歇。窗梅发。乍似睹、芳容冰洁。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鉴赏

这首《洞仙歌》是宋代词人晁补之作,情感深沉,意境幽美,充满了离愁别绪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开篇“当时我醉,美人颜色,如花堪悦”,以醉态描绘出与美人相遇时的欢愉场景,美人之美如同盛开的花朵般令人陶醉。然而好景不长,“今日美人去,恨天涯离别”一句,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了离别的哀愁之中。接下来“青楼朱箔,婵娟蟾桂,三五初圆,伤二八、还又缺”,通过月圆月缺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相聚与分离的轮回,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

“空伫立,一望不见心绝”描绘了主人公在分别后独自站立,凝望远方,却无法再见爱人的痛苦心情。“心绝。顿成凄凉,千里音尘,一梦欢娱”,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悲痛,千里之遥,只能依靠梦中寻觅往日的欢愉,而现实却是音信全无,孤独凄凉。

“推枕惊巫山远,洒泪对湘江阔”,以巫山和湘江为背景,借以表达距离的遥远和内心的悲伤。巫山的传说和湘江的典故,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强化了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美人不见,愁人看花,心乱含愁,奏绿绮、弦清切”,继续抒发对美人的思念,即使面对美好的事物,心中也充满了忧愁。绿绮是古代名琴,弦声清切,似乎在诉说着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最后,“何处有知音,此恨难说”,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无法言说的离恨的无奈。而“怨歌未阕。恐暮雨收、行云歇。窗梅发。乍似睹、芳容冰洁”,则以怨歌未尽、暮雨将收、行云散去、窗前梅花开放的景象,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短暂与不可挽留,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对美好回忆的珍惜与怀念。

整首词情感丰富,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离别之痛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玉漏迟

杏香飘禁苑,须知自昔,皇都春早。

燕子来时,绣陌渐熏芳草。

蕙圃夭桃过雨,弄碎影、红筛清沼。深院悄。

绿杨巷陌,莺声争巧。

早是赋得多情,更遇酒临花,镇辜欢笑。

数曲阑干,故国漫劳登眺。

汉外微云尽处,乱峰锁、一竿斜照。归路杳。

东风泪零多少。

形式: 词牌: 玉漏迟

汉宫春

十日春风,又一番调弄,怕暖愁阴。

夜来风雨,摇得杨柳黄深。

熏篝未断,梦旧寒、浅醉同衾。

便是斗灯见月,看花对酒惊心。

携手满身花影,香霏冉冉,露湿罗襟。

笙歌殢人归去,回首沈沈。

人间此夜,误春光、一刻千金。

明日问、红巾青鸟,苍苔自拾遗簪。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迷神引

红板桥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寒溪蘸碧,绕垂杨路。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波急隋堤远,片帆举。倏忽年华改,向期阻。

时觉春残,渐渐飘花絮。好夕良天长孤负。洞房闲掩,小屏空、无心觑。指归云,仙乡杳、在何处。遥夜香衾暖,算谁与。知他深深约,记得否。

形式: 词牌: 迷神引

夜合花

百紫千红,占春多少,共推绝世花王。

西都万户,擅名不为姚黄。漫肠断巫阳。

对沈香亭北新妆。记清平调,词成进了,一梦仙乡。

天葩秀出无双。倚朝晖,半如酣醉成狂。

无言自省,檀心一点偷芳。念往事情伤。

又新艳曾说滁阳。纵归来晚,君王殿后,别是风光。

形式: 词牌: 夜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