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五)驱蠹

蠹蠹岂得已,亦复因饥寒。

秪此万头虫,尔饱我则难。

系头有排索,系足有机竿。

非我能陷子,天教入其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珍所作的《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五)驱蠹》。诗中以“驱蠹”为主题,通过描述橡茧中的蠹虫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首句“蠹蠹岂得已,亦复因饥寒”,开篇即点明了蠹虫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需要食物和生存环境。接着,“秪此万头虫,尔饱我则难”一句,将蠹虫的数量夸张至“万头”,形象地描绘出其数量之多,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虫之间矛盾的尖锐性。这里“尔饱我则难”既指蠹虫的大量消耗橡茧中的养分,也暗含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界的生物时,往往处于被动和无奈的状态。

接下来,“系头有排索,系足有机竿”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橡茧比作一个复杂的机关,而蠹虫则是被束缚其中的囚犯。这里的“排索”和“机竿”象征着橡茧内部复杂的关系和限制,暗示了蠹虫虽然身处其中,但无法逃脱或改变自己的命运。

最后,“非我能陷子,天教入其间”一句,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命运的无奈接受。这句话既是对蠹虫命运的同情,也是对自然界复杂生态链的一种哲学思考,强调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蠹虫这一特定对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六)移枝

筐载似襁负,蠕蠕缘不禁。

后时要尔养,肯谓恩勤深。

不知家已移,食饱眠于林。

蚕乎我诚苦,待儿无此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七)煮茧

同命蹈汤火,吾怜蚕此时。

要为世衣被,不尔安得治。

所求补生民,可悯不在斯。

我观古仁人,用心如见其。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八)上机

今日机杼地,旧时空破屋。

织师有手诀,可授不可读。

岁织竿万端,远散侯甸服。

劝君毋作伪,作伪天不谷。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原韵(其九)利无算

槲之用于古,木薪实以皂。

一经发全能,遂令穷郡饱。

辨土剂利害,草木乃皆宝。

敬告异邦君,死法要活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