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伦以谅的《中宿峡》诗,描绘了峡江春尽时的景色与情感,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首联“峡江春尽水潆洄,猿去犀沉事已灰”,开篇即以峡江春末的景象入题,江水回旋,仿佛时间的流逝,而“猿去犀沉”则暗喻往事如烟,一切皆成过去。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猿和犀分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两种动物,它们的消失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使得“事已灰”这一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颔联“铁笛一声何处至,布帆千里故人来”,转而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铁笛声声,似乎从远方传来,唤起了人们对友情的向往;而千里之外的故人乘着布帆而来,则是友情跨越时空的体现。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
颈联“花开洞口逢青眼,路入仙源尽紫苔”,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洞口的花开,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出现,而“青眼”则是古代表示赞赏或重视的眼神,这里用来形容遇见美好的事物时的欣喜之情。同时,“路入仙源尽紫苔”则暗示着寻觅到了心灵的归宿,充满了神秘与宁静的氛围。
尾联“三十年前游赏梦,此心常在钓鱼台”,将思绪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三十年前的游赏之梦,如今仍铭记于心,钓鱼台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的地方。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坚持,即使时光流转,心中的那份热爱与追求依旧不变。
综上所述,《中宿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活态度的坚守,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