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圣人弃智妄中寻,质实先明朴在心。
坦荡玄门常不达,那非那是秘源深。
这首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高远的精神追求。在第一句“圣人弃智妄中寻”,诗人借用“圣人”一词,指代那些达到最高智慧境界的人,他们放弃世俗的智能和虚妄,以求真实。第二句“质实先明朴在心”则强调了对质朴本真的追求,这种质朴是内心深处的光明,是不被外物所扰的纯净状态。
第三句“坦荡玄门常不达”,诗人通过“坦荡玄门”这一形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通向宇宙之门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常人难以触及的。最后一句“那非那是秘源深”,则是在探讨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事物本质的奥秘,这些都是深不可测的,隐藏在一个神秘而又深远的源头。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至简和本真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象的深刻感悟。通过这些语言,诗人试图引导读者跳出表象世界,触摸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以及存在的最根本层次。
不详
谁是知非便肯休,空言大道眼前头。
惟思利己浮名重,岂信功高入品流。
圆结都来曜日光,玄珠应感必为祥。
若悟一真能自守,始知大道隐非常。
十洲宫殿海漫漫,天上人间是可观。
风袅长空清境界,凡夫兴念大应难。
高下不相及,非今自古来。
十洲花满树,岂用俗情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