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郯中。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自己的愁苦心情和对友人的深切忆念。
“不见关山去,何时到郯中。”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空间背景——关山与郯中的距离,表明朋友已经踏上了远行之路。诗人通过这两地的地理位置,强调了离别的遥远和难以触及。
“已闻成竹木,更道长儿童。”这里的“成”字意味着树木已经成长,而“更道长儿童”则是在说朋友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还要担负起教育他们的责任。这两句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生活的关注和期许,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感。
“篱落云常聚,村墟水自通。”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宁静与连贯。在这里,“篱落”代表着边界或限制,而“云常聚”则是超越了这些限制的自由状态。同时,“村墟水自通”展现了一种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的境况。
“朝朝忆玄度,非是对清风。”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深切的怀念之情。“朝朝忆玄度”中的“玄度”可能指的是一种高洁或超然的精神状态,这里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而“非是对清风”则是在说这种思念并不是因为清风引起的,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在离别中的孤独与寂寞。
不详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洛阳岁暮作征客,囗囗囗囗囗囗囗。
相望依然一水间,相思已如千年隔。
晴烟霁景满天津,凤阁龙楼映水滨。
岂无朝夕轩车度,其奈相逢非所亲。
巩树甘陵愁远道,他乡一望人堪老。
君报还期在早春,桥边日日看芳草。
无论行远近,归向旧烟林。
寥落人家少,青冥鸟道深。
白云长满目,芳草自知心。
山色连东海,相思何处寻。
马卿工词赋,位下年将暮。
谢客爱云山,家贫身不闲。
风波杳未极,几处逢相识。
富贵人皆变,谁能念贫贱。
岸有经霜草,林有故年枝。
俱应待春色,独使客心悲。
游仙洞兮访真官,奠瑶席兮礼石坛。
忽髣髴兮云扰,杳阴深兮夏寒。
欲回头兮挥手,便辞家兮可否。
有婚嫁兮婴缠,绵归来兮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