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寄子平

往年记得归在京,日日访子来西城。

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

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

喧呶歌诗嘂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

更呼老卒立台下,使抱短箫吹月明。

清欢居此仅数月,夜夜放去常三更。

别来七年在乡里,已忝三度移双旌。

今兹惛惛意思倦,加以跕跕疾病婴。

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往年我曾记得返回京城,每日都来西城找你
尽管我们相对而坐各自孤独,但也有欢笑之时相互逗趣
看你的样子心力还未衰老,依旧像狂生般放纵
在书房和墙壁上随意涂鸦,摘下帽子衣带任由摆动
大声吟唱诗歌,不顾邻居惊讶,还让老兵在月下吹箫
在这清欢的日子中只待了几个月,每晚放你离去直到深夜
分别七年,我在乡间,已经三次调动官职
如今我昏庸疲惫,疾病缠身
每当想起这些快乐,我知道不会再有如此经历,就像黑夜独行
再也找不到像那时的人和事

注释

归:返回。
京:京城。
访:拜访。
寂寞:孤独。
大笑:欢笑。
心力:精力。
狂生:行为放纵的年轻人。
书窗:书房。
画壁:在墙上绘画。
喧呶:大声喧哗。
老卒:老兵。
短箫:小型箫。
惛惛:昏庸、疲惫。
疾病:疾病缠身。
夜行:夜晚独自行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父亲与儿子的温馨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开篇即以“往年记得归在京”设定了回忆的基调,随后“日日访子来西城”展示了一位父亲经常探望儿子的画面。

诗人通过“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表达了尽管两人偶尔也有寂寞之感,但更多的是欢声笑语的美好时光。接着,“顾子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则显示父亲虽然年迈但依旧保持着昔日的活力与热情。

“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描述了家中的一片繁忙景象,父亲和儿子一起学习、创作,环境虽有所凌乱,但充满了生活气息。紧接着,“喧呶歌诗嘂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则表明他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共同兴趣与热衷,不顾及外界的干扰。

“更呼老卒立台下,使抱短箫吹月明”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父亲让仆人站立一旁,让儿子抱着短箫吹奏,享受着月光下的清凉与美好。诗中的“夜夜放去常三更”则表达了他们在一起时光的珍贵,每个夜晚都如同宝贵的记忆。

接下来的“别来七年在乡里,已忝三度移双旌”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和父亲对儿子成长的见证。而“今兹惛惛意思倦,加以跕跕疾病婴”则展现了父亲随着年纪增长,精力渐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

最终,“每思此乐一绝后,更不逢人如夜行”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无法再次相遇的无奈与哀愁,父亲深知这样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因此更加珍惜与儿子在一起的时间。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父亲对于美好家庭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忧虑和无奈。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拙诗六韵奉寄兴州分判诚之蒲兄

武兴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仙岩蝉两壳,佛字玉一柱。

神坑孕金砾,灵窦泄琼乳。

乳柱石窟寺,不辨文字古。

主人好事者,乃我诗酒侣。

安得陪后乘,放荡此历睹。

形式: 古风

放言

裨海之外既尔知,自问何苦安喧卑。

胡不往见蒙毂士,看卷龟壳食蛤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林居

宿发未暇梳,林居且辰诣。

鲜晖散清滴,湿湿满衣袂。

仄行盖前碍,倾视因远翳。

野意浩盈怀,曾忘傲公退。

形式: 古风

武溪深

峤南之武溪,其深不能测。

潭潭滀瘴疠,水色重如墨。

昏然潦雾作,上下毒气塞。

仰视高飞鸢,跕跕堕两翼。

交州恶女子,制驭费衔勒。

伊余缪兵寄,得总浪泊役。

常甘马革死,持此期报国。

卧念少游言,从之何可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