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有寄二首(其一)

贵贱本殊伦,祸福无常理。

大宝不发光,常恐逼神忌。

宁作井中泥,毋为江上水。

水清起波澜,泥浊甘同弃。

宁为井中蛙,毋作枝间翠。

枝高弋者慕,井深终有底。

达人置其身,不以众趋地。

卑污胜高明,高明吾深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贵贱、祸福、水与泥、蛙与翠鸟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贵贱本殊伦,祸福无常理”开篇,指出世间万物在地位和命运上的差异,并强调这些变化并无固定规律,充满了不确定性。

接着,“大宝不发光,常恐逼神忌”一句,可能暗喻了权力或财富的追求可能导致的危险,以及对神灵或命运的恐惧。诗人似乎在告诫人们,不应过分追求物质或地位,以免招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宁作井中泥,毋为江上水”,诗人选择将自己比喻为井中的泥,宁愿处于相对稳定、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而不愿成为江河之水,随时可能受到波涛的冲击。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稳定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动荡不安生活的避讳。

“水清起波澜,泥浊甘同弃”,进一步阐述了水与泥的不同状态和命运,水因清澈而易引起波澜,最终可能被抛弃;泥则因浑浊而得以保全。这里隐含着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提醒人们保持低调和谦逊,避免因过于显眼而遭受损失。

“宁为井中蛙,毋作枝间翠”,诗人又将自己比作井中的青蛙,虽然视野有限,但生活稳定;而枝间的翠鸟,虽然自由翱翔,却时刻面临被猎杀的风险。这一对比强调了安全与自由之间的权衡,以及对现状的满足。

“枝高弋者慕,井深终有底”,指出高处的翠鸟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而井中的青蛙则有固定的深度,相对安全。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暗示了在权力、财富或地位的追逐中,风险与代价并存。

最后,“达人置其身,不以众趋地。卑污胜高明,高明吾深耻”,诗人表达了对达人的智慧和自我定位的赞赏,认为低微而纯洁的生活状态优于高高在上却充满污点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品质和内心纯净的重视,以及对社会普遍追求的功利主义倾向的批判。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生的各种境遇和选择,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评价。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也传达了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即事有寄二首(其二)

多难贱骨肉,豺虎同居止。

神驭若无方,爪牙奋其利。

盈盈天地间,出入将焉避。

防维非不同,耻辱皆有以。

所贵我无心,无心以终始。

形式: 古风

腊月九日夜

腊月九日夜,明星犹历历。

须臾布稠云,青天无间隙。

掩户拥敝裘,孤心守岑寂。

狂飙恣凭凌,千峰交剑戟。

魑魅集阶庭,豺虎成羽翼。

乾坤互叫号,百灵齐辟易。

鹊巢委尘泥,乔木无一直。

势压栋欲摧,谁复支半壁。

东南三尺窗,恍惚万矢射。

倾如裂缯声,枕上生霹雳。

河坼长白颓,纵横那可敌。

寒躯几欲死,乃见袈裟力。

终古竟如斯,帝心殊未测。

因思行道人,咫尺将焉适。

安得大布帷,万姓共栖息。

形式: 古风

对菊

河东一老翁,赠我菊一枝。

一枝四五花,众叶亦纷披。

沃以石泉水,培以高冈泥。

当此草木枯,孤生无乃奇。

春露既无分,秋霜安可辞。

负性宁或殊,存心良独希。

城中多嚣尘,对酒亦非宜。

所以避名园,并不羡东篱。

独爱山中人,相向共茆茨。

本无堪俗赏,非自宝幽姿。

日夕幸无营,寂然淡共持。

形式: 古风

采石耳

唐帽万仞崖,下临不见底。

乾叶挂危枝,苔藓烂苍紫。

黄鹄自去来,玄猿或游戏。

一僧年半百,吟啸倏然至。

左手提竹筐,右手悬双履。

陟险若康途,牵藤摘石耳。

石耳连石骨,净洁无纤滓。

不知几千年,巑岏积幽气。

或言冰雪生,或言雾烟寄。

瓦罐就泉烹,舒卷黑云腻。

荔枝非其伦,岕叶差可比。

始信深山中,自然有真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