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杭州端午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翻译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端午时节的美景和节日气氛。"山与歌眉敛"形象地写出山峦仿佛随着歌声微微起伏,如同女子的黛眉轻敛,富有动态美。"波同醉眼流"则以湖水比喻醉人的目光,展现出端午节欢快的氛围。

"游人都上十三楼"写游客们纷纷登高赏景,十三楼可能是指杭州的高楼或观景点,寓含着节日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接下来的"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即使在繁华的扬州,他也不愿离去,更偏爱眼前的西湖美景。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描述的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菰黍)和饮酒(琼彝倒玉舟),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最后两句"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描绘了歌声飘荡在湖光山色之间,直到夜晚,余音缭绕,被晚霞和山峦所挽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首《南歌子·杭州端午》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杭州端午节的欢乐景象和自然之美,以及词人对杭州的深深眷恋。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南歌子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

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

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减字木兰花.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飐红轻。时上凌霄百尺英。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

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

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綵舫。

形式: 词牌: 鹊桥仙

点绛唇.庚午重九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雪飞乱。空有年年雁。

形式: 词牌: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