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所作的《牡丹花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与短暂,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感慨。
“馀芳卷地还春去”,开篇以“余芳”二字点明牡丹花虽已凋谢,但其香气犹存,仿佛春天还在,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卷地”二字生动描绘了花瓣随风飘散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花朵的短暂与美丽。
“谁送洛花供眼青”,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询问是谁将洛阳的牡丹花送到眼前,让人心生向往。这里不仅赞美了牡丹花的美丽,也暗含了对洛阳牡丹盛名的赞叹。
“沉香亭北真一梦”,诗人将牡丹花盛开的场景比作一场梦境,既表达了对牡丹花短暂生命的感慨,也暗示了美好事物往往如梦般易逝。沉香亭北,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观赏地点,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将牡丹花与历史人物或故事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今见宗支亦典刑”,最后两句转而表达对牡丹花家族传承的感慨。这里的“宗支”指的是牡丹花的家族血脉,“典刑”则意味着典范或准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牡丹花不仅美丽,更具有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同,认为它们是值得传承和敬仰的典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展现了其短暂而美丽的生命,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