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和靖集戏书小诗卷尾云长爱东坡眼不枯解将西子比西湖先生诗妙真如画为作春寒出浴图廓然见诗大怒前诗规我又和二首(其一)

居士多情工比类,先生诗妙解传真。

只知信口从头咏,那料高人作意瞋。

云堕鬓垂初破睡,山低眉促欲娇春。

何须梦境生分别,笑我忘怀叹爱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对苏轼与林逋(和靖)两位文人雅士的巧妙戏谑与赞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首联“居士多情工比类,先生诗妙解传真”,开篇即赞美了苏轼与林逋的才华与情感深度,认为他们能够巧妙地将世间万物进行类比,同时深刻理解并传达了事物的本质与真谛。

颔联“只知信口从头咏,那料高人作意瞋”,进一步描述了苏轼的创作态度,他似乎只是随性而发,信手挥洒,却未料到高雅之士会因此而感到不满或愤怒。这里既是对苏轼创作自由的肯定,也暗含了对高雅人士审美标准的微妙讽刺。

颈联“云堕鬓垂初破睡,山低眉促欲娇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彩与山峦赋予了生命,形象地描绘了云彩轻柔地垂落,仿佛刚从梦中醒来;山峦则低垂着眉头,仿佛在春天里显得格外娇媚。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

尾联“何须梦境生分别,笑我忘怀叹爱频”则是诗人对自身情感的反思与自嘲。他认为,没有必要在梦境中制造出不必要的分别与冲突,自己之所以常常感叹与忧虑,是因为无法完全忘怀与放下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与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我情感状态的诚实面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苏轼与林逋两位文人作品的欣赏与敬仰,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反思,传达了对生活与艺术的独到见解。诗中充满了幽默与智慧,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偶读和靖集戏书小诗卷尾云长爱东坡眼不枯解将西子比西湖先生诗妙真如画为作春寒出浴图廓然见诗大怒前诗规我又和二首(其二)

轻狂举世谁非伪,迟钝知余却甚真。

未把僻怀投俗好,且将狂语博君瞋。

已嗟心折垂垂老,忍看花飞片片春。

满眼闲愁图不得,江南无奈到心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钱济明作轩于古井旁名冰华赋此

刮地阴风剪玉尘,那知此井解藏春。

折胶堕指嗟时事,秀骨温颜似主人。

碧甃湛明堪数发,小轩深静可收身。

超然高趣真难及,浪士愚溪一笑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钟山悟真庵西竹林间苍崖千尺岁久折裂余与敦素行山中至此未尝不徘徊庵僧为开轩向之尽收其形胜名曰两翁作此

水边脩竹才堪数,竹外苍崖已半颓。

我辈自追方外乐,轩窗谁为此间开。

待邀山月三人共,要听松风万壑哀。

坐久篆畦香绕遍,碧消烟缕雪残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敦素两翁轩见寄

识暗长嗟未烛微,坐令归梦绕岩扉。

忽惊尘土登须鬓,已觉云山负衲衣。

孤坐知君扶瘦策,此诗慰我脱危机。

天藏钟阜一区胜,乞与君侪为发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