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友黄石崖寄惠李伯时所画石鼎联句图诗题其后

美哉刘进士,天赋俊逸才。

堂堂校书郎,琢句如琼瑰。

相逢一夜语,持论无尘埃。

苍髯丑道士,骨瘦撑枯柴。

痴坐默以哂,二子不足排。

等閒指石鼎,共赋聊摅怀。

冥心运巧思,下笔神鬼哀。

二子技渐穷,道士方咍咍。

叠出险怪语,不自人间来。

更阑烛见跋,炉火成寒灰。

诗成各假寐,鼻息声如雷。

曙光己不见,莫挽仙踪回。

明朝语昌黎,叹服称奇哉。

雄文照千古,事迹不可埋。

龙眠画入神,写意兼形骸。

厓翁秘之久,寄赠来金台。

披图再玩味,使我昏眸开。

精神俨如在,恨不吾同侪。

长歌续遗响,清风绕茅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陈宜甫的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文人雅集画面。诗人首先赞美了刘进士的才华横溢,赞誉他为校书郎,言辞如珠玑。接着,诗人描述了与刘进士及一位苍髯道士的深夜交谈,他们讨论诗歌,见解深刻,无丝毫尘俗之气。道士虽然外表奇特,但其诗才却超凡,能写出超越人间想象的奇异诗句。

夜深人静,烛光微弱,他们创作的热情犹在,但已疲惫至极,只能假寐。诗人期待着第二天与韩愈(昌黎)分享这一奇遇,感叹其作品将光照千秋。诗人对李伯时所画石鼎联句图赞不绝口,认为画作栩栩如生,不仅捕捉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还融入了他们的形体。崖翁长久珍藏此画,如今赠予诗人,令诗人眼界大开,仿佛与这些文人同在。

最后,诗人表示希望能通过这首诗延续他们的文采风流,让清风环绕自己的茅舍,表达了对这种高雅文化的向往和敬仰。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文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15)

陈宜甫(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双耳忽鸣

双耳忽尔鸣,似非人籁传。

晴雷殷白昼,石涧奔寒泉。

曾瑟固宜舍,陶琴可无弦。

冥心试静想,触类问苍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徐州读黄楼碑

黄楼灰烬馀,基峙东门外。

雄碑刻石赋,烈火烧不坏。

美哉词翰人,光焰好文彩。

世间两奇绝,呵护有神在。

风流尚可想,山川见英迈。

清河通渺茫,黄河急流会。

堤防太守功,一力去民害。

重城不沮洳,至今感遗爱。

我来立斜阳,一读一再拜。

企慕贤弟兄,清光照千载。

形式: 古风

送琴与阎子静承旨

我从西陲来,只挟书与琴。

书以阅古道,琴将回古心。

谁谓今之人,寥落无知音。

先生一邂逅,磊磊开胸襟。

慨然志气合,起我击节吟。

请君弹文王,周雅尚可寻。

再理杏坛操,鲁风尤所钦。

莫调出塞曲,游子悲难禁。

君归抑何赠,所愧无瑶琳。

举琴以送君,聊比双南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

去秋藏箧中,依旧明月在。

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

四海蒙清风,炎官悉除害。

不以用舍期,握手永相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