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北乡士多好学有向君敏衡者一日访予语甚质气甚夷礼甚虔予心异之间为予言曰家故沅徙也今所居有溪实自沅来乃筑室聚书其上以教子弟因以沅溪书舍名之而其亭则曰无加盖其地旧号无加庄以其东止于石西止于岸南止于路北止于泉也愿有以发之予既为籀右书二颜而向君复以所谓廉崖者谂予予闻此石杰立千尺实峭厉峻削可敬可仰有类乎廉者颇思一至其处摩挲此石以激衰懦而未能也乃各为一解以谢焉(其二)

无加之义复何如,解尽当年太极图。

八面四方都恰匝,更于止善用工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牟巘所作,名为《无加庄》。牟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无加”之地的深刻理解与赞美,以及对教育、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重视。

首句“无加之义复何如”,开篇即提出对“无加”这一概念的思考,引人深思。接着,“解尽当年太极图”,暗示了对宇宙万物起源与本质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哲学与自然的深刻洞察。

“八面四方都恰匝,更于止善用工夫。”这两句描绘了“无加”之地的广阔与和谐,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应致力于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标题:都梁北乡士多好学有向君敏衡者一日访予语甚质气甚夷礼甚虔予心异之间为予言曰家故沅徙也今所居有溪实自沅来乃筑室聚书其上以教子弟因以沅溪书舍名之而其亭则曰无加”这部分描述了向君敏衡的故事,他来自沅水流域,迁居后在此筑室聚书,教育子弟,并以沅溪命名书舍,其亭命名为“无加”。这反映了他对教育的热忱与对知识的尊重。

“其地旧号无加庄以其东止于石西止于岸南止于路北止于泉也愿有以发之予既为籀右书二颜而向君复以所谓廉崖者谂予予闻此石杰立千尺实峭厉峻削可敬可仰有类乎廉者颇思一至其处摩挲此石以激衰懦而未能也乃各为一解以谢焉(其二)”这部分详细描述了“无加”之地的地理特征,以及诗人对这块土地的深厚情感。他希望通过对这块土地的描述,激发人们对道德品质的追求,尤其是廉洁与坚韧的精神。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未能亲临其境,亲自感受这块土地的魅力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蕴含了对教育、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金南峰隐居图(其一)

高哉千丈屹南端,路入层云欲到难。

试看幼舆岩石里,人间争似画图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登西楼怀汤损之

杨柳飘飘春思长,绿桥流水绕官墙。

碧云望断空回首,一半阑干无夕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元夕书怀

去岁有灯仍有月,今年无月亦无灯。

谁知此夕吟怀里,看尽寒梅一涧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西湖为陈世崇饯行

我昔见君方成童,长吉才华惊钜公。

人间科第不屑就,直使声名闻九重。

乃翁引上凝华殿,子虚不待他人荐。

入直承明凡几年,天上奇书尽曾见。

翩然归去大江西,二疏父子还相随。

故乡分得云水地,却喜不爽渔樵期。

春雨骑牛对烟草,何如振衣随龙五云表。

秋霜黄独煨地炉,何如驼峰犀箸食天厨。

林间食叶抄诗句,何如宫妃捧砚挥毫处。

溪边照影著荷衣,何如龙门应制夺锦时。

钧天梦断难回顾,浩然合在山中住。

金石台前伴白云,六年不踏西湖路。

今日重来发长吁,忍看清平破草庐。

尽拈书籍向人卖,归买田园供荷锄。

乃翁八十齿发落,倚门待儿斜日薄。

孤山梅花带不归,却唤扁舟载童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