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江源对东林寺的游览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的感慨。首句“天竺曾三到,东林始一游”,表明诗人多次造访天竺,而东林寺则是他首次探访,表达了对新发现之地的兴奋与好奇。接着,“匡庐不改色,莲社已成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东林寺的历史变迁与自然永恒相对比,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迭。随后,“山雨千溪涨,松风六月秋”描绘了东林寺周围山雨初歇、溪水涨满、松涛阵阵、六月如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最后,“奇观恐难再,诗为野僧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惜与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美景难再的感慨,通过诗歌的形式将这份情感永久地留存下来。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也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怀念,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时空流转中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