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六日离容南陆行趋藤山路崎岖然夹道皆松阴山俺田家景物类闽中殊可喜也赋古风一篇

孟夏草木长,清阴散扶疏。

葱笼竹树间,石磴蟠萦纡。

嗟我事行役,弥年困征途。

及兹理归鞍,敢复论崎岖。

深谷四无景,高岩倚天衢。

稍从平川行,遂得田家居。

篱落静窈窕,桑麻郁纷敷。

新秧绿映水,鸡犬鸣相呼。

中原暗锋镝,胡马方长驱。

此岂桃花源,幽深了如无。

逝将适闽岭,买田自耕锄。

结庐乱山中,聊以全妻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孟夏时节在崎岖山路上的行旅之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孟夏草木长,清阴散扶疏”,以生机勃勃的夏日景象引入,草木茂盛,清阴洒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接着,“葱笼竹树间,石磴蟠萦纡”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现了道路的蜿蜒曲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嗟我事行役,弥年困征途”表达了诗人长期在外奔波劳碌的感慨,流露出对归家的渴望。“及兹理归鞍,敢复论崎岖”则是对即将结束旅途、回归平静生活的期待与喜悦。

“深谷四无景,高岩倚天衢”描绘了山间深谷的壮丽景色,高耸的岩石仿佛直插云霄,展现出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稍从平川行,遂得田家居”则转而描述了从崎岖山路进入平坦之地,遇见了田园人家的情景。

“篱落静窈窕,桑麻郁纷敷”描绘了田园的宁静与丰饶,“新秧绿映水,鸡犬鸣相呼”则进一步渲染了田园生活的和谐与生机。这些细节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然而,“中原暗锋镝,胡马方长驱”一句,突然转向对国家战乱的忧心,与前面的田园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作为士大夫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最后,“此岂桃花源,幽深了如无”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中的避世桃源的向往,但又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逝将适闽岭,买田自耕锄”则表明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希望在福建山区买地耕种,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结庐乱山中,聊以全妻孥”则点明了诗人的最终愿望,即在山中建屋,与家人一起度过余生,寻求心灵的安宁与平静。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远的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自容趋藤山路古松皆合抱百馀尺枝叶扶疏行人庇赖为取松明者所刳剔因而摧倾十已六七良可惜也

松林缭峻岭,百尺森葱青。

不知何年种,天矫乱龙形。

浓阴翳修途,当暑有馀清。

长风一披拂,时作波涛声。

如何锥刀徒,使争爝火明。

伤肤及肌骨,风雨因摧倾。

颠倒委榛棘,气象犹峥嵘。

行人失庇赖,伫立空凝情。

缅想栽培初,爱护如目睛。

合抱始毫末,几经霜露零。

一日毁有馀,百年养不成。

忍使易凋丧,此理真难评。

忆昔陶士行,为政有善经。

擢禾与移柳,一一纠以刑。

既往不及追,将来犹可惩。

感动遂成章,庶几知者听。

形式: 古风

镡津江阁气象清旷有闽浙之风偶成长句

断云飞雨晚苍茫,灵阁临流分外凉。

散发披襟尝荔子,疏帘清簟看鱼航。

三年奔走环循蚁,万里归来鬓满霜。

未到江湖先到此,风流谁道在炎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同曹使君登浮金堂

绕堂松竹散扶疏,枕带江山美有馀。

神物化龙同剑浦,双溪成字类桐庐。

朝云夜月随时好,栖鹭飞鸥迥自如。

茗饮相从得清赏,坐令胜事踵苏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月夜江阁次东坡韵

江水如练带,江石如马肝。

双流会合处,蹙作蛟龙蟠。

我来暑气初,骤雨成惊湍。

云收暮山出,秀色屏中看。

缺月挂木末,光辉溢清寒。

冷然适我心,遇境随所安。

夜久转寥阒,高松露华漙。

独坐念平生,行路真漫漫。

危肠易感激,不待闻哀弹。

犹欣碧川涨,没尽风雷滩。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