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容趋藤山路古松皆合抱百馀尺枝叶扶疏行人庇赖为取松明者所刳剔因而摧倾十已六七良可惜也

松林缭峻岭,百尺森葱青。

不知何年种,天矫乱龙形。

浓阴翳修途,当暑有馀清。

长风一披拂,时作波涛声。

如何锥刀徒,使争爝火明。

伤肤及肌骨,风雨因摧倾。

颠倒委榛棘,气象犹峥嵘。

行人失庇赖,伫立空凝情。

缅想栽培初,爱护如目睛。

合抱始毫末,几经霜露零。

一日毁有馀,百年养不成。

忍使易凋丧,此理真难评。

忆昔陶士行,为政有善经。

擢禾与移柳,一一纠以刑。

既往不及追,将来犹可惩。

感动遂成章,庶几知者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松的壮观与命运的悲凉。诗人李纲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松树在峻岭间的挺拔与苍翠,以及它历经岁月的沧桑。诗中既有对松树生命力的赞美,也有对人为破坏的感慨。

“松林缭峻岭,百尺森葱青。” 开篇即以壮丽的景象引入,松树盘绕着陡峭的山岭,百尺之高,绿意盎然,展现出自然界的雄伟与生机。

“不知何年种,天矫乱龙形。” 描述了松树的生长年代无从知晓,但其形态却如同蜿蜒的巨龙,充满了力量与灵动。

“浓阴翳修途,当暑有馀清。” 松树的浓荫覆盖了道路,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带来清凉,体现了其对环境的贡献。

“长风一披拂,时作波涛声。” 随着风吹过,松树发出如同海浪般的声响,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伴随着悲剧。“如何锥刀徒,使争爝火明。” 诗人在赞美之余,也揭示了人为破坏的现实,人们为了获取松明而砍伐松树,使得原本茂盛的树木变得残缺不全。

“伤肤及肌骨,风雨因摧倾。” 松树的枝干被砍伐,不仅伤害了它们的躯体,更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最终倒塌。

“颠倒委榛棘,气象犹峥嵘。” 虽然松树被砍伐后倒在地上,与杂草交织在一起,但它们的坚韧与不屈仍然显现出来。

“行人失庇赖,伫立空凝情。” 行人失去了遮蔽,只能站在原地,心中充满对松树命运的哀伤与思考。

“缅想栽培初,爱护如目睛。” 诗人回忆起松树最初种植时的情景,那时人们对它们的爱护如同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

“合抱始毫末,几经霜露零。” 描述了松树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露。

“一日毁有余,百年养不成。” 比喻了短时间内的人为破坏,远比长时间的自然成长更为严重。

“忍使易凋丧,此理真难评。” 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深思,为何轻易地让生命凋零,这样的道理确实难以评价。

“忆昔陶士行,为政有善经。” 提到了古代的陶士行,他通过治理国家,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护了社会秩序。

“擢禾与移柳,一一纠以刑。” 说明了陶士行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了禾苗和柳树,维护了生态平衡。

“既往不及追,将来犹可惩。” 意味着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但未来还有改正的机会。

“感动遂成章,庶几知者听。” 最后,诗人将这段感慨写成了诗歌,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示,珍惜自然,尊重生命。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

收录诗词(1653)

李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字:伯纪
  • 号:梁溪先生
  • 生卒年:1083年-1140年2月5日

相关古诗词

镡津江阁气象清旷有闽浙之风偶成长句

断云飞雨晚苍茫,灵阁临流分外凉。

散发披襟尝荔子,疏帘清簟看鱼航。

三年奔走环循蚁,万里归来鬓满霜。

未到江湖先到此,风流谁道在炎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同曹使君登浮金堂

绕堂松竹散扶疏,枕带江山美有馀。

神物化龙同剑浦,双溪成字类桐庐。

朝云夜月随时好,栖鹭飞鸥迥自如。

茗饮相从得清赏,坐令胜事踵苏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月夜江阁次东坡韵

江水如练带,江石如马肝。

双流会合处,蹙作蛟龙蟠。

我来暑气初,骤雨成惊湍。

云收暮山出,秀色屏中看。

缺月挂木末,光辉溢清寒。

冷然适我心,遇境随所安。

夜久转寥阒,高松露华漙。

独坐念平生,行路真漫漫。

危肠易感激,不待闻哀弹。

犹欣碧川涨,没尽风雷滩。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晚泊苍梧有感

常诵苍梧云正愁,岂知理棹此间游。

火山冰井旧传有,桂水藤江相合流。

念远心如嘶北马,踰年行遍峤南州。

重华一去不复返,怅望九疑空白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