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古松的壮观与命运的悲凉。诗人李纲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松树在峻岭间的挺拔与苍翠,以及它历经岁月的沧桑。诗中既有对松树生命力的赞美,也有对人为破坏的感慨。
“松林缭峻岭,百尺森葱青。” 开篇即以壮丽的景象引入,松树盘绕着陡峭的山岭,百尺之高,绿意盎然,展现出自然界的雄伟与生机。
“不知何年种,天矫乱龙形。” 描述了松树的生长年代无从知晓,但其形态却如同蜿蜒的巨龙,充满了力量与灵动。
“浓阴翳修途,当暑有馀清。” 松树的浓荫覆盖了道路,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带来清凉,体现了其对环境的贡献。
“长风一披拂,时作波涛声。” 随着风吹过,松树发出如同海浪般的声响,增加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伴随着悲剧。“如何锥刀徒,使争爝火明。” 诗人在赞美之余,也揭示了人为破坏的现实,人们为了获取松明而砍伐松树,使得原本茂盛的树木变得残缺不全。
“伤肤及肌骨,风雨因摧倾。” 松树的枝干被砍伐,不仅伤害了它们的躯体,更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最终倒塌。
“颠倒委榛棘,气象犹峥嵘。” 虽然松树被砍伐后倒在地上,与杂草交织在一起,但它们的坚韧与不屈仍然显现出来。
“行人失庇赖,伫立空凝情。” 行人失去了遮蔽,只能站在原地,心中充满对松树命运的哀伤与思考。
“缅想栽培初,爱护如目睛。” 诗人回忆起松树最初种植时的情景,那时人们对它们的爱护如同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
“合抱始毫末,几经霜露零。” 描述了松树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露。
“一日毁有余,百年养不成。” 比喻了短时间内的人为破坏,远比长时间的自然成长更为严重。
“忍使易凋丧,此理真难评。” 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深思,为何轻易地让生命凋零,这样的道理确实难以评价。
“忆昔陶士行,为政有善经。” 提到了古代的陶士行,他通过治理国家,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护了社会秩序。
“擢禾与移柳,一一纠以刑。” 说明了陶士行通过法律手段保护了禾苗和柳树,维护了生态平衡。
“既往不及追,将来犹可惩。” 意味着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但未来还有改正的机会。
“感动遂成章,庶几知者听。” 最后,诗人将这段感慨写成了诗歌,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示,珍惜自然,尊重生命。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