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其一)

圣朝威德务怀柔,万里滇南比内州。

邛竹多年通市易,宝灯今日盛传流。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

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归有光所作,名为《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明朝时期朝廷对边疆地区的安抚政策,以及与西南地区如云南等地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首句“圣朝威德务怀柔”点明了朝廷的治国理念,即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使边疆地区安定和谐,如同内州一样受到治理。接着,“万里滇南比内州”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政策的效果,将遥远的云南地区与内地相提并论,显示了朝廷对边疆的重视与治理成效。

“邛竹多年通市易”提到邛竹作为贸易商品的历史,暗示了自古以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联系。而“宝灯今日盛传流”则可能是指当时流行的某种工艺品或文化现象,通过“盛传流”这一词语,展现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僰人技巧新曾见,织女功庸久未酬”两句对比僰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技艺与织女(泛指女性纺织者)的劳绩,表达了对不同群体技能的认可与尊重,同时也隐含了对女性劳动价值的肯定。

最后,“却忆当年李学士,玉堂诗酒坐淹留”以回忆的方式,提到了过去文人雅士在宫廷中的聚会情景,通过“玉堂”这一象征高雅文化的空间,以及“诗酒”这一文人活动的载体,营造出一种文采飞扬、风雅脱俗的氛围,表达了对过往文人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明代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策略及其成效,还蕴含了对传统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赞美与追忆,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

收录诗词(120)

归有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字:熙甫
  • 籍贯:江苏昆山
  • 生卒年:1506~1571

相关古诗词

缭丝灯次李西涯杨邃庵二先生韵二首(其二)

灯火长安照夜红,丰年乐事万方同。

四夷离韎归鞮鞻,南海珠玑属妇功。

绮縠清英呈妙像,空方纤丽见精工。

泰陵内直诸元老,都在春风湛露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赏荷次韵

碧池清泚漾天香,满眼芙蓉似水乡。

映日新妆争绰约,迎风小舞称清狂。

须酬佳客千杯绿,无奈明时两鬓苍。

向晚乘凉各归去,一天朗月浸沧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叠赏荷前韵

红衣撩乱水泉香,醉眼惊看非此乡。

满目烟霞生物色,无情鱼鸟任猖狂。

翠盘琛丽流明月,宝盖攒罗迥昊苍。

更见一枝然水底,天教神女浴沧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小屯

小屯不知名,土屋十数家。

少妇时出汲,黄沙没弓鞋。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