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三)夜来月佳甚,呈景回、自昭二兄。戊午八月十八日

过了中秋后,今夜月方佳。

看来前夜圆满,才自阙些些。

扫尽乌云黑雾,放出青霄碧落,恰似我情怀。

把酒自斟酌,脱略到形骸。问渠侬,分玉镜,断金钗。

少年心事,不知容易鬓边华。

千古天同此月,千古人同此兴,不是旋安排。

安得高飞去,长以月为家。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词人吴潜的《水调歌头·其三》,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月色佳美,融合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人开篇便指出“过了中秋后,今夜月方佳”,表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和月亮变化的细腻观察。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影。接着,“看来前夜圆满,才自阙些些”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完美与不足之间微妙情感的体验。

“扫尽乌云黑雾,放出青霭碧落,恰似我情怀。”这一句通过月亮驱散阴霾、露出清澈天幕的景象来隐喻诗人心境的变化。这里,月亮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更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化。

“把酒自斟酌,脱略到形骸。”则描绘出诗人独酌月下,忘却世俗纷扰,只留下骨干之坚实。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豪放胸襟,也表明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问渠侬,分玉镜,断金钗。”这里通过古代传说中美女月神与天界精灵之间的情感纠葛,来象征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无奈。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世间情爱的理解。

“少年心事,不知容易鬓边华。”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青春易逝、头发渐苍的感慨,同时也是对于曾经热烈的心事无法轻易实现的无奈。

“千古天同此月,千古人同此兴,不是旋安排。”这一句强调了月亮作为自然界永恒存在的象征,以及诗人与历史上所有人共同享有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旋安排”则是对命运和时间流转的一种无奈之感。

“安得高飞去,长以月为家。”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精神生活的强烈愿望。通过“高飞”这一意象,诗人展现出一种脱离凡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中秋月亮的描绘,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生命、美好事物和自由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二)霅川溪亭

皎月亦长有,今夜独娟娟。

浮云万里收尽,人在水晶奁。

矫首银河澄澈,搔首金风浩荡,毛发亦冷然。

宇宙能空阔,磨蚁正回旋。倩渔翁,撑舴艋,柳阴边。

垂纶下饵,须臾钓得两三鲜。

唤客烹鱼酾酒,伴我高吟长啸,烂醉即佳眠。

何用骖鸾去,已是地行仙。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二)奉别诸同官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

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

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

上下四方客,后会渺难凭。愿诸公,皆衮衮,喜通津。

老夫从此归隐,耕钓了馀生。

若见江南苍鴚,更遇江东黄耳,莫惜寄音声。

强阁儿女泪,有酒且频倾。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三)

老子百般足,无事可闲忧。

几年思返林壑,今日愿方酬。

潦倒戏衫舞袖,郎讲门槌拍板,端的这回收。

日月两浮毂,身世一虚舟。想鹪鹩,与鸿鹄,不相谋。

惊鳞万里深逝,谁肯更吞钩。

醉则北窗高卧,醒则南园行乐,莫莫更悠悠。

云在山中谷,月在水中洲。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水调歌头

每怀天下士,要与共艰危。

谁知暗里摸索,得此世间奇。

却笑当年坡老,过眼翻迷五色,遇合古难之。

访我鸳湖上,真足慰心期。醉谈兵,愁论世,夜阑时。

自怜磊块,近来鬓底两三丝。

目送云帆西去,肠断风尘北起,老泪欲垂垂。

骐骥思长坂,好鸟择高枝。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