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遗迹的怀旧之情与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诗人吴名鏊在游览鲍明远读书台时,不仅感叹于古人对名声的淡泊,也表达了对今人过分追求古物的讽刺。诗中通过“古人不爱名,今人翻爱古”这一对比,揭示了时代变迁中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接着,诗人描述了古迹的光辉与后人的争夺,以及鲍明远昔日的游历和读书生活,通过“曾此结崇台,坐卧挥吟麈”展现了其文采飞扬的场景。同时,诗人也借“幽赏亦偶然,俊逸播南土”表达了对鲍明远才华横溢、名声远播的赞美。
在游览过程中,诗人以“我来访遗踪,凭眺日正午”开篇,随后描绘了晴空下的莓苔、秋色中的林墅,以及那湾清澈的流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通过“盈盈水一湾,脉脉更谁语”,诗人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表达了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最后,“临川事已非,芜城良何苦”一句,诗人感慨于历史的变迁,临川(可能指临川书院或临川之地)的景象已不再,芜城(可能指荒废的城市或地方)的苦楚令人深思。而“何似此孤台,高标历年所”则将焦点转向了眼前的读书台,强调其虽孤独却保持了长久的高洁与标榜。
“登台一长啸,风流如可睹”作为结尾,诗人通过自己的行为——登台长啸,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表达了对鲍明远及其时代风流的向往与追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对历史遗迹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