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昌谷集后四章(其一)

天矫赤虬子,飞下天之衢。

帝成白玉楼,手板来传呼。

始知天上人,不读人间书。

神仙不可学,学之使人愚。

含冲抱元寂,坐令神智枯。

班班香案吏,中有才人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描绘了对仙人与凡人的不同理解,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探讨。

首句“天矫赤虬子,飞下天之衢”以赤虬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仙人从天际降落的情景,展现了仙人的超凡脱俗。接着,“帝成白玉楼,手板来传呼”,进一步描述了仙人在云端建造的宫殿,以及他手持象征权力的手板,传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威严。这不仅展示了仙人的非凡地位,也暗示了他们与人间世界的隔阂。

“始知天上人,不读人间书”一句,表达了对仙人生活方式的独特见解。在诗人看来,仙人似乎不需要阅读人间的书籍,这可能意味着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无需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然而,这种观点也暗含了对知识的反思,即知识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智慧或理解。

接下来的“神仙不可学,学之使人愚”强调了对追求仙人般生活的否定。诗人认为,试图模仿神仙的生活方式或追求他们的智慧是徒劳的,甚至可能会导致智慧的枯竭。这种观点反映了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过度追求外在成就可能导致内在空虚的警醒。

“含冲抱元寂,坐令神智枯”进一步阐述了对智慧的理解。含蓄而宁静的心态,以及对宇宙本源的怀抱,似乎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班班香案吏,中有才人无?”提出了对官场中人才的质疑,暗示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真正的智慧和才华可能被忽视或丧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仙人与凡人、知识与智慧、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反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想象力,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156)

何栻(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书昌谷集后四章(其二)

才人必生天,渊云在何许。

况闻长庚星,骑鲸归紫府。

璀璨梦中笔,岂无一花吐。

仙才不如鬼,何不学鬼语。

茫茫造化功,留与后来补。

捉笔蘸天池,墨花散秋雨。

形式: 古风

书昌谷集后四章(其三)

长吉善诗歌,作记非其才。

文章蜕仙骨,或者新胚胎。

咄哉叶律郎,上界何官阶。

天上葬神仙,不知今几回。

罡风扫河汉,下有昆明灰。

何不乞长寿,还向人间来。

形式: 古风

书昌谷集后四章(其四)

天上无蓝田,如何种白玉。

帝居何有楼,何土亦何木。

神灵葆清虚,何为侈华缛。

我欲古仙人,烧汞传丹箓。

踏天割云根,鳞鳞铸金屋。

今朝望月圃,但见秋雯绿。

形式: 古风

吴大云帆济沧海图

我昔乘海槎,欲上蓬莱峰。

天风忽引去,误入牛女宫。

天孙遗我支机石,笑语黄姑款生客。

低头却指三神山,但见濛濛云气白。

虚无宫阙金银台,下有弱水空潆洄。

身无羽翼不飞度,世人谓我非仙才。

东方肯受群儿笑,鹤骨嶙峋自成傲。

今我已从天上来,那信飞仙修不到。

少篯洗髓湔尘凡,灵符偷诵声喃喃。

呼来一片云,裁为千尺帆。

君但扬帆君莫误,径欲乘风向何处。

忆得同时学道人,独立瀛州久延伫。

玻瓈水,琼瑶路,我来鼓枻送君去,天上神仙本无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