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瀛台侍直期间,从七月到九月所见所感。首句“突兀何来海晏楼?”以疑问开篇,仿佛诗人正面对着一座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壮观建筑,引发对它的由来和意义的思考。接着,“思量社饭阅三秋”则转而描述季节的更迭,通过“社饭”的概念,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一年中的三个秋季已经过去。
“几回阁笔终留谶”这一句,充满了深意。阁笔,即放下笔,意味着停止写作或表达,而“终留谶”则暗示了留下某种预言或预兆,可能是指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未来或某种现象的预感。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知的思考。
最后一句“更望桥山涕不收”,将情感推向高潮。桥山在这里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某种难以跨越的障碍或情感的寄托。涕不收,即泪水无法控制地落下,表达了诗人面对桥山时的强烈情感反应,可能是哀伤、思念或是对某种理想追求的失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性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变迁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波动,体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文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