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填词之人的创作心境与情感世界。诗人潘飞声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融合,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记蘋边话雨”,开篇即以轻柔的笔触描绘了雨中水草的景象,暗示着创作灵感的萌发。“和新词、分擘小银笺”,展现填词人精心构思、挥毫泼墨的情景,将创作过程的细致与专注表现得淋漓尽致。
“恰兰膏、半剪乌丝,减字调仿金荃”,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填词人在创作时的用心与技巧,如同在兰花膏上剪裁乌丝,模仿古代经典之作,追求艺术的精妙与完美。
“比似黄河争唱,按拍付婵娟”,进一步渲染了填词活动的热烈与优雅,仿佛黄河之水激荡,婵娟(女子)轻盈地按节拍歌唱,展现出艺术表演的生动与魅力。
“一夕红楼上,花笑当筵”,描绘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宴会场景,红楼上鲜花盛开,映衬着宴会上的欢乐气氛,花儿似乎也在微笑,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趣味。
“底事倦游词客,甚江湖载酒,閒却年年”,表达了对游历四方、饱经风霜的词人的感慨,尽管他们曾四处奔波,但如今似乎对饮酒赋诗的生活感到厌倦,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落与无奈。
“忆坠欢如梦,心住白鸥边”,回忆起往昔的欢乐时光,如同梦境般美好,词人心灵仿佛停留在自由自在的白鸥之旁,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羡刘樊、双声度曲,傍玉台、写韵倚香肩”,借古人的故事,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的艺术合作的赞美,以及对在玉台旁、香肩依偎下创作的向往。
“争知我、抱囊琴,望悽绝无弦”,最后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虽怀才不遇、渴望琴音却无琴可弹的孤独与哀愁,深化了主题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填词活动的美学价值与个人情感的深度,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