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越王台》由明代诗人麦秀岐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与感慨,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过往辉煌与现今变迁的对比思考。
首联“黄屋何年易故宫,荒台登眺起悲风”,开篇即以“黄屋”象征帝王之居,“故宫”指往昔的皇宫,而“荒台”则暗示了今日的衰败景象。诗人通过“易”字,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王朝更迭的无情。登高远眺,不禁引发出对往昔繁华与今日荒凉的感慨,悲风似乎也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颔联“函关鹿走秦封割,沛水龙兴汉使通”,进一步将视角拉回历史的长河中。函谷关见证了秦朝的兴衰,鹿的隐喻可能暗指秦末乱世中的英雄逐鹿;而“沛水龙兴”则是刘邦在沛县起兵,最终建立汉朝的典故。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展现了从秦到汉的权力更替,以及新旧王朝的兴衰历程。
颈联“城市万家烟树合,江山千载霸图空”,转而描绘了眼前的现实景象。城市中万家灯火与树木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生活画面。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霸图空”的感慨,即尽管江山依旧,但往昔的霸业已成过眼云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
尾联“松杉不解沧桑事,依旧寒原自郁葱”,以自然界的松杉为喻,它们不理解人间的兴衰更替,依然在寒冷的原野上郁郁葱葱。这一形象的对比,既是对自然永恒不变的赞美,也是对人类历史短暂与无常的感叹。松杉的“不解”与“郁葱”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全诗的主题,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深思历史的无常与人生的短暂。
综上所述,《越王台》通过描绘历史遗迹与眼前景象的对比,以及自然与人类历史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