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次韵答姚叔烟见赠四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与官场的深刻思考。
首句“忽闻天籁发青霄”,以“天籁”比喻高洁的声音或境界,暗示诗人突然听到了来自高远之处的美妙声音,激发了他的情感。接着,“四十年来恨始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四十年的遗憾和痛苦似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暗示着某种心灵上的解脱或觉醒。
“既有清风扬雅什,自甘黄发老渔樵”两句,诗人借清风和雅什(指文雅的诗文)表达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和自由生活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乐于隐居的心态。“自甘黄发老渔樵”中的“黄发”指老年人,诗人愿意像渔夫和樵夫一样,在自然中度过余生,享受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森严公府来非易,咫尺音书报亦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复杂、难以沟通的现实的无奈。森严的公府象征着权力和规则的束缚,而“咫尺音书报亦遥”则说明即使在距离很近的地方,想要传达信息也变得困难重重,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和官场的冷漠。
最后,“不及乘春双燕雀,得巢君屋日飘飖”以双燕雀的自由自在与诗人的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心愿。燕雀能够自由地在春天飞翔,而诗人却只能在官场的束缚下挣扎,无法实现内心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自然与官场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