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坡韵二首(其二)

身满华严法界中,香厨底事感天童。

那知本觉从何觉,才悟真空自不空。

若有相时元说梦,到无言处却收功。

一钩月上星三点,汝向西床我面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我身处华严法界的广大世界中,为何会触动天界的童子呢?
谁能告诉我,最初的觉醒是从何处开始的?一旦领悟到真空的本质,其实它并不空缺。
当有所表达时,我们其实是在做梦;到了无需言语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修行成就。
月亮如弯钩,星辰点点,你面对西方,我则面向东方。

注释

华严法界:佛教中的宇宙观,象征无尽的智慧和佛法世界。
天童:可能指天神或修行有成的孩子,这里象征着神圣的存在。
本觉:佛教中指人的原始觉悟或真我。
真空:佛教术语,指超越一切现象的绝对真理。
元说梦:比喻在有所表达时,人们往往迷失在幻象中。
西床:古代中国习俗,西床常指客房或供客人休息的地方。
我面东:诗人描述自己与对方相对的方向,可能暗示着某种空间或心境上的对比。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文及翁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体验。从鉴赏角度看,这是一首融合佛理与生活情感的佳作。

"身满华严法界中,香厨底事感天童。"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华严宗教义中寻求自我修行的境况,通过参与寺庙中的香火活动,体验到与佛陀之间的精神联系。

"那知本觉从何觉,才悟真空自不空。"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真理和宇宙本质的思考,以及对禅宗中“真空”概念的理解。通过个人修行,他体会到了“真空”的深奥。

"若有相时元说梦,到无言处却收功。"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世间万象皆如梦幻的认识,以及在达到禅定无言之境时,对心灵修为所取得成就的总结。

"一钩月上星三点,汝向西床我面东。"

最后两句则是对夜晚独处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同时也可能隐喻着与友人的情谊和分别后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佛理、生活细节以及个人修行体验,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度。

收录诗词(8)

文及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言公田事,有名朝野。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六月,出知漳州。四年,以国子司业,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年末,以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初,官至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将至,弃官遁去。入元,累征不起。有文集二十卷。不传。《全宋词》据《钱塘遗事》卷一辑其词一首

  • 字:时学
  • 号:本心
  • 籍贯:绵州(今四川绵阳)
  • 生卒年:1253

相关古诗词

和东坡韵二首(其一)

万寿山藏不二中,九峰峰下善财童。

敲门问竹机锋触,倚槛看花色界空。

汝坐蒲团曾有梦,我来刍牧愧无功。

吴天蜀地元来近,月照峨嵋日又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失调名

朗吟飞过。

形式:

贺新郎.西湖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澹山岩

舟舣澹岩前,岩扃不记年。

台高先得月,石透可通天。

洞古依禅刹,碑残纪昔贤。

胜游回首望,林麓锁云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