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上人访筠翁于筠溪草堂袖诗为赠雨中告别将有雁荡之行屡挽不肯留索诗甚急以偈送之

一壑翛然听雨眠,君来着语破云烟。

肯随鸥狎清江上,欲趁鸿飞白日边。

童子不应多一指,学人正自少三拳。

急行啖蔗逢佳境,春笋出林啼杜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独自一人在山涧中听着雨声入眠,你的话语如同云雾中的曙光穿透而来。
你愿意跟随鸥鸟在清澈的江面上嬉戏,或是像大雁一样飞向明亮的天边。
教导孩子不应过于苛求完美,学习之人更应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快速行走间品尝甘甜的甘蔗,恰逢美好的景色,春笋破土而出,杜鹃鸟鸣叫着春天的到来。

注释

壑:山谷。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雨眠:雨中入睡。
着语:说话。
云烟:云雾。
鸥狎:与鸥鸟亲近。
清江:清澈的江水。
鸿飞:大雁飞翔。
白日边:太阳边。
不应:不应过多。
多一指:过分追求完美。
正自:恰恰。
少三拳: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急行:快速行走。
啖蔗:吃甘蔗。
佳境:美好景色。
春笋:春天的竹笋。
杜鹃:杜鹃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在雨中与友人告别的场景。开头“一壑翛然听雨眠,君来着语破云烟”两句,设定了一个安静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氛围,诗人在雨声中沉浸,与朋友相会时,那些云间的迷雾似乎也随之散去。

接着,“肯随鸥狎清江上,欲趁鸿飞白日边”表达了诗人愿意跟随友人,一起在清澈的江水中徜徉,追逐着那些飞翔的鸿鸟,直至白昼的尽头。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自由和远行的向往。

“童子不应多一指,学人正自少三拳”则是诗人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好像童子之手不需要过多的计较,学者也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

最后,“急行啖蔗逢佳境,春笋出林啼杜鹃”两句中,诗人急速地前行,品尝着野中的甘蔗,在遇到美好的景致时,那些新发的竹笋和林间的杜鹃鸣叫,都成为了旅途中的风景。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告别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自由以及生命本质追求的情感体验。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才曹溪道中

偶脱尘缨百虑宽,更穷目力快遐观。

旋谋浊酒招强伴,行拾落英供晚餐。

树拥山根张密幄,云随雨脚是惊湍。

试追健笔难何似,倒策驽骀上石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次韵公晔席上见赠即席和之

酒边着语见真情,收拾应须遣六丁。

戢戢瓮头堪一醉,栖栖泽畔忍长醒。

汤盂茗碗香中泛,药圃蔬畦烛下经。

漏尽却随江月去,舞鸥迎我过寒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次韵天宁通老见贻

病馀真是独醒人,还在僧窗自在身。

竹杖芒鞋寻胜趣,斋盂禅板悟前因。

江山臭味如相觅,猿鹤家风愿卜邻。

更有高人来着语,交游不怕白头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王彦声赠梅公择

诗梅傲世独深居,气与孤云共捲舒。

客辙每逢樽有酒,剑歌休叹食无鱼。

鲸波坐隔三山外,鹏翼终腾万里馀。

冠玉围金真戏事,醉髯聊复一轩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