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廖说蒙亭

圣人虽在上,君子有穷时。

自得山居乐,何须世俗知。

夜多松月分,凉与水风期。

只恐亨通去,清閒却付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尽管圣贤之人高居高位,但君子也有困厄之时。
他们享受山林隐居的乐趣,无需世人知晓。
夜晚松月相伴,清凉与水风相约。
只怕一旦仕途顺畅离开,这份清闲又该交给谁呢?

注释

圣人:指道德高尚、有智慧的人。
君子:古代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
穷时:困境或不如意的时候。
自得: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山居:山中居住,隐居生活。
世俗:社会上一般人,非隐士。
松月:松树和明亮的月光。
凉与水风:清凉的夜晚和水边的风。
亨通:顺利,仕途得意。
清閒:清静悠闲的生活。
谁:疑问词,指代接替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觏的作品,名为《寄题廖说蒙亭》。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藏不露、自得其乐的心境。

"圣人虽在上,君子有穷时。" 这两句表达了即便是圣明之人,也难免遇到困顿时刻;而君子亦有不得志的时候,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自得山居乐,何须世俗知。" 作者转而表达了自己对于山中生活的喜爱和满足,没有必要让世人理解或认同,这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接下来的 "夜多松月分,凉与水风期。" 描述了一幅清凉的夜景,松林间的明月,伴随着清凉的山风和潺潺的溪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清冷的氛围。

最后两句 "只恐亨通去,清閒却付谁。" 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以及面对美好景致和心境时,不愿意将其交付给不懂得欣赏的人,也许是担心自己的这份宁静会被打扰。

整首诗通过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以及对个人内在世界的珍视。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寄赠福山长老

时世重因循,师何独苦辛。

洁斋徒众散,刚直里闾嗔。

游艺能济物,旧交多雅人。

云山虽好住,住久转劳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晚思

一槛东风小箔开,乱山明暗水萦回。

流年渐共春华去,暴热还随霁色来。

天气浊多人欲睡,地形卑甚物先梅。

因知楚客迷魂处,不是江东不足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晚闻角

倾耳斜阳里,无聊拭泪频。

平生惯闻处,今日自愁人。

夜近歇不久,风来听得真。

胡笳更何物,只此已伤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清明日作

迟迟日景坐成曛,闻说清明在此晨。

花卉不宜愁眼看,勾芒能为几人春。

销磨志气多因老,点检交游半作尘。

欲向醉乡聊自适,病来还厌举杯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