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外祖黎静圃安理府群文稿感成

八股行海内,于今五百祀。

子弟为学问,富贵当券纸。

是于古制作,未便克均峙。

自有归唐兴,杨马不敢耻。

下迄崇祯末,能辈递砻砥。

小技诚未尊,大醇亦无几。

元气入我朝,钟陵实巨指。

韩张有天授,蓺圣忘排比。

继起百年间,亦莫不深柢。

后生贪巧捷,转贩竞相市。

盗笛吹宫商,截朽饰丹紫。

玉尺亦已亡,各以意憎喜。

古云经大义,毋乃不若是。

惟昔外王父,孝友发屯否。

多能出少贱,此事特深至。

出入对偶法,钩提古先髓。

食时可百篇,占授懒自纪。

平生多阅历,曾不挂唇齿。

文亦杀锋棱,百鍊化绕指。

老手林汲翁,见之叹无已。

谓是有根本,更无巇可抵。

禄位惜不偿,老饮抑泉水。

呼母来从居,曰已归故梓。

七十老孟公,处置到鸡豕。

三日一来过,琐琐身料理。

此义今则无,死或不相视。

固知有言者,天性厚如此。

当时我童幼,顽状顽难似。

先生抚而笑,孺子盍楚捶。

耕稼傥有人,学成尽堪俟。

此后执经来,请业吾语尔。

配质不易镌,而公行病矣。

阳厥见侠瘿,绕颈若珠累。

无知尚肆姐,持册前问字。

先生不挥去,曰居待吾起。

力疾为指说,声轰所凭几。

想见仁人心,何尝知有死。

回首十六年,面命犹在耳。

儿长业日荒,欲言自先葸。

司马有遗文,传布竟谁事。

临风一抚额,高山怅予跂。

既以负先生,又以负母氏。

所欲非得为,永惭卢东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郑珍创作,名为《检外祖黎静圃安理府群文稿感成》。诗中表达了对先祖黎静圃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家族文脉传承的忧虑。

首句“八股行海内,于今五百祀”点明了八股文在古代的盛行,以及时间的久远。接着,“子弟为学问,富贵当券纸”两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接下来,“是于古制作,未便克均峙”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指出这种追求与古代的教育理念不符。

“自有归唐兴,杨马不敢耻”至“继起百年间,亦莫不深柢”几句,回顾了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如杨炯、马戴等,他们虽身处不同朝代,但都以学问为重,不以富贵为荣。这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后生贪巧捷,转贩竞相市”至“各以意憎喜”描述了后世文人过于追求技巧和表面的华丽,忽视了内在的真谛。这种现象引发了诗人的深深忧虑。

“古云经大义,毋乃不若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经典教诲的重视,认为现代文人应当遵循古训,注重内在修养而非外在形式。

“惟昔外王父,孝友发屯否”至“而公行病矣”部分,诗人回忆了外祖父的教诲,强调了孝顺、友爱的重要性,并感叹自己未能完全遵循这些教诲,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和自责。

最后,“阳厥见侠瘿,绕颈若珠累”至“永惭卢东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成为像卢东里那样杰出人物的自责和愧疚,同时对先祖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家族文脉传承的责任感。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过海龙囤

囤上风云绕夜郎,异时龙凤此荒唐。

王师八道从天下,镇服千年扫地亡。

蒙业若教思粲价,世州何遽后岑黄。

匆匆立马空留望,断涧荒厓尽夕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寄远

美人夜起梅花底,身载梅花渡江水。

四天寻遍不相闻,遥认寒灯九万里。

柔肠牵引不禁愁,暗有铜仙涕泪流。

多情赖得徒相忆,若便相逢尽白头。

形式: 古风

至息烽喜得大雨

湿云掩过龙场城,日脚照见雨似绳。

山腰妇女荷锄下,归牛返豕纷纵横。

我行亦觉两胫速,打笠已听千杖铿。

街中大小齐拍手,雨喧人赞同訇訇。

向来定广二州米,仰食北至乌江亭。

去年无禾亦无麦,转贩远取遵义粳。

山农力苦待秋实,望望禾黍就槁茎。

百钱不买一升米,路夺市攘成乱萌。

近闻守土力和粜,义仓舂尽开常平。

古来和暂不和久,贵粟原自非民情。

官藏未敌民万一,官竭可禁民踊腾。

十日不雨即不济,至患岂独愁书生。

皇天一泽甚容易,比户胜贻金满籯。

已见瓜蔬长邻圃,可卜良苗秋压塍。

前涂田水定溢路,决决市渠中夜鸣。

月凉蚊静足甘寝,旅宿不寐看残灯。

形式: 古风

六月二十晨雨大降

望雨终宵三四起,雨来侵晓却安眠。

已知比户皆回命,暗悔前朝易怨天。

官粜虽轻无此饱,帝心稍转即丰年。

翻悲昨见横渠瘠,不缓须臾死道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