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其二)

风声一夜下林端,遽作霜天十月寒。

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

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一夜之间风声穿过林梢,忽然间已是十月寒霜天气。
炎热的三伏天难以度过,但北风吹来虽刺骨也不算什么。
人的性情怎能总是从容,自然的变化无法改变,自古如此。
幸好有厚实的布衣和毡鞋,大雪纷飞时也能安然高卧。

注释

风声:夜晚的风声。
端:梢头,末端。
遽:突然。
霜天:下霜的天气。
十月:农历十月。
三伏:夏季最热的三个月。
炎蒸:酷热蒸烤。
北风:寒冷的北风。
栗烈:寒冷刺骨。
人情:人的感情或性情。
常:常常。
从缓:从容不迫。
天令:自然的命令,气候规律。
布裘:棉布或毛皮制成的厚衣服。
毡履:毡制的鞋子。
雪深:大雪深厚。
高卧:悠闲地躺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于天气变化的感受和人生的哲理。诗中“风声一夜下林端”开篇便设置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季节转换,紧接着“遽作霜天十月寒”则强调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寒冷效果。

在第二句“三伏炎蒸不可过,北风栗烈亦何难”,诗人通过对比炎热的夏日与严寒的冬日,表达出自然界的极端气候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尊重和顺应。

“人情何待常从缓,天令难移古不刊”则是诗人的感慨。这里的“人情”指的是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而“天令”则是自然界或宇宙的法则。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顺应自然法则的态度,以及对人类情感与自然法则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幸有布裘毡履在,雪深高卧更安闲”则展现了诗人在严寒冬日中的平静和满足。通过描述自己拥有保暖的衣物和鞋子,从而能够在深雪中安然入睡,诗人表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通过这些景象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的法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九月末大风一夕遂安置火炉有感二首(其一)

谪官两向黄州火,知是明年何处冬。

须信炎凉相代至,亦知荣辱到头空。

怨咨莫起天公念,燕坐何妨佛理通。

更有墙边一樽酒,能于愁面放春红。

形式: 七言律诗

九月末风雨初寒(其二)

爱此庭下菊,萧萧何及时。

郊原一秋暵,麦种待荣滋。

今年真有秋,禾菽实累累。

老农笑谓予,不复悯汝饥。

桑榆可析薪,秋风可夜吹。

晴明理罝缴,雉兔日已肥。

形式: 古风

九月末风雨初寒(其一)

栗冽已戒候,阴淡达朝昏。

出门无所诣,幽斋谁与言。

尘埃群书积,兴至时一翻。

呼儿具枣栗,时亦赖芳樽。

老肌畏寒苦,幸此手足温。

窗间有旧笔,得句时复援。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九江千岁龟歌赠无咎

灵龟千年口不食,以背负床饮其息。

吾家两龟岂徒不食亦不息,寿与万古无终极。

济南晁君博物天地通,夜窥牛斗颇似晋司空。

指我两龟有名字,大龟为九江,小龟号千岁。

老龙洞庭怒,荡覆尧九州。禹咄嗟,水平流。

九江无波拍天浮,中有大灵背如丘。

南风吹楚泽,莲叶清欲秀。

有物中作巢,一寸立介胄。

霞衣仙人鬓如霜,饮以南极之光芒。

丹颅老客不相见,飞渡东海巢扶桑。

迩来蟠桃枝,有子大如缶。

浮游轻于鸟,江海一回首。

青珊瑚柱碧瑶宫,水仙焚香吹作风。

朝戏莲叶西,暮游莲花东。

秋风莲子熟,归去清江国。

小千岁,大九江,我久不见之,向君案前双。

我谓晁君二物有似我与子,国有守龟吾子是。

灿然天下之宝器,黄金之縢紫瑶匮。

天王端冕史再拜,一逆二从定大事。

我身百无用,颇似千岁潜深渊。

不愿人间贮金藉玉享富贵,但愿寄身江上一叶之秋莲。

万物才不才,用舍不任天。寄声问晁君,然不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