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游天台云卧往

半月陪杖屦,此别情讵忘。

平生两知心,踪迹长相望。

兹游天相之,檐雨对夜床。

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

如何遽此去,泛彼天台航。

知君爱奇观,赤城有霞光。

傥逢五百尊,问我今行藏。

诗骨瘦未改,双鬓尘已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半个月亮陪伴着拐杖和鞋子,这次分别的情景怎能忘怀。
一生中两个知己,彼此的行踪总是相互期盼。
这次游玩是上天的安排,檐头雨声伴我入眠如同在家乡。
旅途中有知心朋友,让我感觉像是在故乡。
为何这么突然离去,要乘船前往天台山呢。
我知道你向往奇特的景象,赤城山上有绚丽的朝霞。
如果能遇见五百罗汉,他们会问我现在何处漂泊。
诗人的风骨虽然消瘦,但双鬓已染上了岁月的尘霜。

注释

半月:半个月亮。
杖屦:拐杖和鞋子。
情讵忘:怎能忘怀。
两知心:两个知己。
踪迹长相望:行踪总是相互期盼。
天相之:上天的安排。
檐雨:檐头雨声。
夜床:夜晚的床铺。
心朋:知心朋友。
如家乡:像在故乡。
遽此去:突然离去。
天台航:天台山的船程。
奇观:奇特的景象。
赤城:赤城山。
霞光:朝霞。
五百尊:五百罗汉。
行藏:行踪或所作所为。
诗骨:诗人的风骨。
双鬓:双鬓。
尘已苍:已染上尘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对朋友的深情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人通过"半月陪杖屦,此别情讵忘"表达了与友人的别离之情难以忘怀,而"平生两知心,踪迹长相望"则透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彼此关注的深度。诗人在旅行中得到了内心的安慰,感受到了朋友般的陪伴,如同家乡一般温暖。

"兹游天相之,檐雨对夜床"描绘了一场夜宿旅途中的情景,而"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则表达了旅途中遇见知己的喜悦。然而诗人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遽此去,泛彼天台航",似乎是在询问自己为何要离开这美好的地方和友人。

接着,诗人提到了朋友对奇观的热爱,以及赤城之上的霞光。这一段落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朋友之情的眷恋。最后两句"傥逢五百尊,问我今行藏"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心灵寄托的情怀,而"诗骨瘦未改,双鬓尘已苍"则透露出诗人个性未变,但岁月却在他的头发上留下了痕迹。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对友情和自然美景的一种颂歌,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生命旅途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88)

利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走佛岩道中

避乱走佛岩,依依绝溪水。

有客六弟昆,遮予访行事。

一云分路亡,庶或一不死。

一云相为命,生死同所值。

远逝宿无舂,近逃寇能至。

垂涕赠之言,此身苦难避。

山剽无崖巅,兵骄有城市。

共守固已非,分逃岂云是。

风闻宜邑郛,聚落复烟燬。

沸鼎无清鳞,四瞻谁善地。

不辰自至斯,乾坤古无际。

形式: 古风

和希声莲华樵人遇仙行

芦溪之山高插天,莲峰更压芦溪山。

峰头青壁几千年,谁知玉阙藏神仙。

平明采樵陈氏子,五云深处楼台起。

中有七仙白玉冠,方瞳射人秋自寒。

台前一道白莲泉,七始花开一成莲。

固知此子无仙骨,祇以■㣚入仙室。

低头乞命却走回,尚复褰裳取莲实。

归来疑信互相传,朴哉此子非妄言。

安知琼楼玉室峭千尺,即非面前崔嵬一片石。

安知世人俗气厚如山,翻把琼楼玉室作石看。

亦非仙人幻作石,世人俗眼自不识。

安得鸿都道士白玉簪,持我此诗扣青壁。

形式: 古风

沽酒

有钱但沽酒,莫买南山田。

勾引催租人,惊散青松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金川早行

著野霜方新,照天日未出。

苍茫雾气昏,惨淡一片白。

吾疑九天外,与此同一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