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其一)

达则经纶隐著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和胡戢七首》之一,通过对比“达则经纶隐著书”的理想与现实,探讨了古代士人的生活选择与内心矛盾。

首句“达则经纶隐著书”,借用典故,表达了士人在仕途顺利时,既能施展才华治理国家(经纶),又能退而著书立说,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愿望。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身角色的多重期待:既是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接下来,“昔人于此孰亲疏”一句,转向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评价,提出一个深沉的问题:在古代众多选择隐居或从政的人物中,哪些是真正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这里不仅涉及个人的选择,也触及了道德与理想的衡量标准。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两句,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展开讨论。王通与杨素的故事,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些士人面对政治压力时的抉择,或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处理方式。汾曲先人有敝庐,则暗示了一种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路径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士人生活选择的反思,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道德与理想的抉择。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坐进庵

海鱼水击三千里,决起还须九万程。

坐进庵中才一步,初无行处若为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初上安仁滩清见毛发其中奇石五色可掇拾也从县令借图经溪曰云锦溪村曰玉石村

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干越上清滩。

秋晴云锦溪中过,玉石瑰奇一万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读蔺相如传赠李甥师蔺

蚩蚩六国共忧秦,独有相如智不群。

完璧东归何足道,最贤能下怒将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钦圣皇后挽辞二首(其一)

神开大马表坤祺,象配黄龙耀母仪。

艰棘从权非本意,忧勤复辟竟先期。

欲书皇极彝伦事,不在关雎卷耳诗。

陵作因山名改圣,君王仁孝自生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