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新安谣三首(其二)》描绘了一个农民在晚年遭遇贫困的场景。诗中通过"垂老频逢岁薄收",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年迈体衰,却仍遭遇连续的歉收,生活艰难。接着的"秋租多欠卖耕牛",进一步揭示了农民为了偿还微薄的秋租,不得不忍痛卖掉赖以生存的耕牛,显示出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县官不暇怜饥馁"一句,暗示了官府对于百姓疾苦的漠视,他们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饥民的困境。最后的"唤拽官车上陕州"则形象地描绘了官差催逼,强行将农民带走的场景,可能是指被征调去做苦力或劳役,这无疑加重了农民的苦难。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明朝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的冷漠,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